唐金培:作风优良是保证——写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之际

2017-09-15   来源:河南日报(2017年09月15日09版)   作者:唐金培   点击量:3900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没有顽强的意志,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正是凭借胸怀全局的担当精神、顽强拼搏的革命意志,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仅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而且恢复了大别山根据地。今年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分析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以胸怀全局的担当精神凝聚起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1947年7月29日,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发来的有关“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指示后,明知脱离后方远距离奔袭会遇到后勤补给、兵源补充等方面的困难,却毅然决然地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迅速组织发动直指大别山的千里跃进。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自己吸引和牵制的敌人越多,对其他兄弟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就越有利。他们这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不计自己得失的担当精神和思想作风,迅速激发起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和作风,刘邓大军一路攻坚克难,所向披靡,在进入大别山地区后又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站稳了脚跟。这不仅为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牵制了大量敌人,而且打乱了蒋介石国民党的战略部署,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恢复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
  
  1947年8月27日,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名义起草了《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结合中共中央的要求和大别山地区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刘邓大军在渡过淮河跃进到大别山地区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大别山根据地恢复建立后,邓小平又针对大别山地区的特点,在党政军组织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新的经验。比如,从战略高度认识党政军各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军事斗争和政权建设同步进行、地方干部和军事干部以及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相结合等。由于在军事上还没有取得面的控制,大多数农民还没有组织起来,本地干部还没有大批涌现出来而外地干部还不熟悉情况,邓小平决定在巩固区实行土地改革而在游击区则实行减租减息及合理负担。正是邓小平等人注重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在大别山这样的新解放区分阶段有区别地逐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以严明的纪律赢得群众信任
  
  人民群众是党和军队的真正靠山和力量源泉。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地区不久,针对极少数人侵犯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邓小平、刘伯承等结合大别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调整。1947年9月2日,邓小平在经扶县(今新县)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还专门“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拿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可是没过多久,一个名叫赵桂良的副连长居然抢拿当地一家商店的东西。邓小平、刘伯承等毫不留情地对他按军法执行枪决。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一些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邓小平明确指出:“严守纪律,关心群众,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大别山立足生根的大事。破坏纪律,脱离群众,是自掘坟墓。”正是通过严肃党纪军纪,充分发挥党和军队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政治优势,与当地人民群众逐步建立起水乳交融、生死相依的关系,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改变工作作风
  
  由于部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有的同志一度存在怕吃苦、怕打硬仗等思想情绪,邓小平多次给部队训话,说明远离后方作战的重要意义,并对一些部队中存在的错误言论和动摇思想进行耐心细致而严肃认真的批评教育。1947年秋天,第六纵队第十七旅前往团风等地“背布”的事情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报小报上大肆宣传“共匪到处抢棉布”。邓小平为此主动承担责任并作了自我批评。1948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邓小平和几位首长路过金寨县关王庙地区,在那一带活动的第二纵队第五旅派人给他们送来了一些羊肉、鸡、米花糖等。当邓小平知道这是当地群众送来的慰问品时,不仅立即命令将东西退还给群众,而且对有关领导进行了严肃批评。
  
  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渡过难关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初期,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而且忍受着各种艰难困苦。邓小平和刘伯承等党和军队的领导干部带领广大指战员,发扬党和军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没有鞋子,就组织战士们打草鞋;没有冬装,部队自筹衣料,自己缝制;没有染料就用稻草灰和锅底灰代替;没有油盐和粮食,就拔野草充饥。因为官兵一致,没有人搞特殊,不但很少有人叫苦,很少有人抱怨,反而大家都有一种“替兄弟部队分忧,为自己争困难”的自豪感。据当年在大别山金寨县关王庙开展地方工作的杜炳如在《除夕一课》中回忆说,邓小平和刘伯承等人“每到一地,不但亲自检查群众纪律,还自己动手帮助群众做事,甚至连打扫街道、挖茅坑等小事也不放过”。
  
  正是因为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人以大局为重,勇于担当,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连续作战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才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立住脚、扎下根”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系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