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协同共治网络流量风气

2022-06-06   来源:社会科学报第1807期第3版   作者:刘兰兰   点击量:3384
【字体: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任务。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等不良倾向悄然成风,一些媒体频频采用“蹭热点”“博眼球”的方式进行流量变现,严重冲击了正常网络秩序和网络文明。

流量蛀虫:流量支配下的“畸形生意”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产生而又转瞬即逝,注意力变成稀缺资源,流量至上被封为生存法则,其生成逻辑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趁“火”打劫抢占风暴眼。社会热点事件是公众关心和讨论的焦点,自带天然流量,流量蛀虫以事件营销、新闻碰瓷等方式“博眼球”。二是移花接木制造相关性。流量蛀虫用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方式,拼接、组合各种影视图文素材,将毫无关联的内容分解重构,制作新的热点。三是投其所好获取关注度。流量蛀虫深谙“眼球经济”逻辑和平台算法规则,利用猎奇、庸俗、玩梗等方式破解“流量密码”。四是绞尽脑汁实现流量变现。流量是手段,商业价值才是流量蛀虫的最终目标。当前,广告、会员、打赏、付费直播、平台引流、直播带货,甚至股市都是流量变现的手段,流量越大,其商业价值越高。

流量风气侵蚀网络生态空间

流量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流量至上冲破社会价值底线,流量蛀虫便会打开“潘多拉魔盒”,传播不良网络文化、引导不正确价值观、损害媒体公信力、破坏网络生态,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伤害的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价值取向失衡影响青少年成长。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和“网生代”,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网络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学习阵地和社交平台。流量至上带来的“泛娱乐化”“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网络文化,削弱青少年道德判断力,造成其价值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

网络道德失范冲击社会秩序。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对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具有一定消解作用,然而,网络戾气也随之高涨,低俗的趣味、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攻击引发了群体骂战和网络暴力。一些媒体为了迎合部分网友的恶趣味,通过人为制造冲突刺激网民不安情绪,进而达到引发关注的目的。互联网不是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带,在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伦理的边缘试探,不仅会污染网络公共环境,也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内容生产失位消耗媒体公信力。网络空间的商业化元素重新构筑了媒体生态版图,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商业化运营和流量经济导向下,一些媒体不再坚持“内容为王”的媒体宗旨,而是在“流量至上”的法则下“只炒菜不种地”。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也被操作利用,流量蛀虫通过排序精选、精准推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形成一个充斥着恶劣低俗内容的信息茧房。新闻报道被流量挤压、捆绑,必然导致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动摇,舆论引导和文化引领功能弱化。缺乏内容支撑的流量如同空中楼阁,时刻都有被流量反噬的风险,最终导致媒体价值缩水,媒体话语权削弱,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

“三治融合”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为避免浮躁的流量风气继续侵蚀网络,要从互联网法治、德治、自治三个维度加强协同共治。

以法治监管为抓手,严格网络行为规范。“流量蛀虫”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负面产物,也是当前网络空间治理的重点。3月17日,国家网信办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发布,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5次提到“流量”,对无底线蹭流量、炮制蹭炒舆论热点等信息乱象、网络传播失序行为强化违规处置。破除流量至上、加强内容监管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网络空间秩序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还要加大法律约束力度,坚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通过专项整治“蹭流量”“炒热点”等破坏网络生态秩序的行为,做到惩前毖后,让造成恶劣影响和违法犯罪的网络主体受到严惩,让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用“法治”护航网络空间建设,以“法治”力量谱写网络强国新篇章。

以德治建设为引领,加强媒体行业自律。玩火者必自灼,失德者必自戕。网络文明建设,制度和法律是底线,道德是自觉的约束,媒体行业不能总在底线边缘挑战极限,而应该在道德的范畴内做好社会价值引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为此,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引领,持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内容生产,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让具有正确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内容成为网络最强音。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媒体行业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引入行业价值体系,实现商业道德柔性制约,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击“蹭热度”“博流量”等出位行为,守好道德和公序良俗红线,将破坏行业健康生态的主体纳入负面清单。

以网民自治为基础,提升公众媒介素养。让网络空间更加干净清朗,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需要全体网民共同努力。要加强线上线下教育引导,把网络普法、媒介素养融入媒体宣传、教学活动和社区管理,不断推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创新,引导全社会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此外,还要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加快构建渠道通畅、操作便利、人人参与的监督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做网络文明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原文 :《协同共治网络流量风气》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兰兰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7期第3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