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与协调发展对策

2021-07-27   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   作者:张占仓   点击量:5957
【字体:

编者按:2021年7月25日下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在线上举办,各位专家围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这一主题各抒己见。现将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在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予以全文刊发,与网友共享。

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与协调发展对策。主要讲三方面。一、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二、南北方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三、推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对策;四、初步结论。

先看第一个方面: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一,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在持续较快扩大。现在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在扩大,从现在的表上可以看出来,全国2020年GDP是2000年10.3倍,同期南方12.01倍,北方8.82倍,与2013年时平均是6.0倍相比,南北方差距在快速扩大,这个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从南北方差距扩大趋势的历史过程看,2008年是南北方差距相对比较小的一个低点,之后差距就开始扩大,近几年扩大趋势更加明显。

第二,“东北现象”对扩大南北方差距影响明显。2000、2010、2013和2020年,东北地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9.82%、7.65%、6.83%和5.03%。这些数据说明,东北地区GDP增长速度较慢,在全国占比快速降低,加剧了南北方差距扩大的趋势。这种现象与我们在河南感受到的“洛阳现象”非常类似。大家都知道,洛阳曾经在科技实力和工业综合实力方面都非常强。到目前为止,仍然在为我们国家的大国重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是因为重工业集中,在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达80%左右,而重工业一般是重资产重负荷压力大,每每遇到产业结构调整时都步履艰难,直接影响其正常发展速度。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些年洛阳市在发展步伐上和郑州、西安等拉开的差距比较大。

第三,开放发展对南北发展差距影响较大。在2019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中,南方地区占73.03%,北方地区仅占26.93%。2020年粤苏沪浙进出口规模占全国的近六成,在全国所占比重非常大。这种开放发展的力量,对南方地区加快发展步伐贡献较大,而北方地区因为开放发展份额有限,确实影响了当地的发展动力。

第四,南北方年度GDP增速差异显著。从2000年以来,只有2004、2005、2008年北方GDP增速较高,其他的年份都是南方的增速比北方高。在2010-2020年十年期间,全国发展最快的十个主要城市中间,只有洛阳和西安在北方,其他八个城市都在南方,尤其发展最快的贵阳、合肥、昆明,增幅都在200%以上,对南北方发展格局形成直接影响。

第二个方面,南北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们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放思想与环境的影响。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是从南方兴起,然后,逐步吹遍祖国大地的。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地区开放发展的思想已经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内心深处,而北方多处在学习借鉴状态。从对外开放条件看,不管是沿海开放带,还是长江沿线开放带,经济发展条件都比较优越。  近些年,“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都在地区政策探索方面具有优势。因为南方开放环境优越,国际贸易发展活跃,使经济发展活力一直比较充沛。相比之下,北方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第二,工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南方地区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而北方地区重要城市大多以重工业为主,特别是在全国工业版图上占重要地位的东北地区和北方工业重镇洛阳市、西安市等,都是以重工业占主导地位。对于国家发展来说,重工业是工业发展的脊梁,对国家工业硬实力以及军工发展都影响巨大。但是,从经济效益分析,重工业一般都是重资产,每每遇到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周期波动,转型升级步伐比较慢,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洛阳市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其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虽然在大国重器方面贡献较大,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却非常有限,我们在河南对这个现象感受特别明显。

第三,金融环境的影响。在全国性产业结构服务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活跃程度往往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南方地区受上海、深圳两大股票市场的深刻影响,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特别重要地位的资本活动一直非常活跃,而北方地区因为没有大型开放的资本市场,当地所拥有的有限的资本力量,也往往想方设法向深圳或上海流动,参与重要的资本市场活动。这种资本市场格局,长期引导全国的资本向南方集中集聚集约,致使现代资本支撑的第三产业发展活跃。2020年,广东、江苏、浙江等位居全国前几位的经济大省,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56.5%、52.5%和55.8%,而山东、河南、河北等北方经济大省仅为53.6%、48.7%和51.7%。北方地区金融发展环境不宽松,直接影响着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现在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在南方做很多投资,很大的企业都不怕,为什么?有金融市场支撑,容易筹集资本。所以,不活跃的金融市场对北方发展影响非常大。

第四,粮食安全的重任与压力。北方地区的河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吉林省等都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确实有限,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对当地财政收入贡献几乎为零,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这样以来,凡是农业生产抓得比较紧的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益就要受到比较大的制约。因为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偏低,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并进而影响投资环境优化,也直接影响当地GDP增长速度。

第三方面: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对策

第一,从理论上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支撑。针对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部分措施进行推动。但是,就我们全国高度关注东中西与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协调发展,到2013年以来,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持续较快扩大的趋势,还没有科学可行的应对方案。近几年,伴随全社会对该问题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党中央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我国区域经济学领域面临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破解这样的难题,需要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上的创新,需要以新的理论支撑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

第二,在实践上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针对性。面对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的南北方发展差距扩大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在区域发展政策上研究制定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以国家的力量在北方地区集聚更多相关生产要素,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最终逐步形成全国性均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其实,我们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基础仍然是比较坚实的。这些年,之所以形成整个北方地区发展相对迟缓的格局,确实与我们宏观调控的政策架构密切相关,特别是涉及到粮食安全、重工业转型升级、大国重器研发、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政策,确实需要充分考虑各个省区的发展实际,拿出整体上加快北方地区发展的重大措施。

第三,对于粮食安全问题要持续保持战略定力。我们国家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人均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所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等农产品生产供给与安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无论国内外舆论如何折腾,我们必须牢记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定海神针”。因此,继续对粮食主产区进行更加积极的支持政策,是铁律,也是我们理论界与党政部门领导需要长期保持的战略定力。

第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赋予重工业城市更加有效的支持方法。针对全国重工业为主城市重资产重负荷重压力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建议凡是在重工业方面能够为大国重器做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国家都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享受15%所得税优惠。这种政策科学依据很清楚,因为大国重器确实科技含量非常高,研发难度非常大,研发投入比较多。但是,这类企业往往因为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中的某些定量指标不足,反而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果这个政策能够实施,将对我们国家大国重器研发起到非常大的激励作用。

第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支持北方地区加快发展步伐。按照全国“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方面北方地区拥有比较大的发展优势,需要国家政策予以明确引导与大力支持。充分利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共建的机遇,扩大北方地区开放发展步伐,为北方地区各个省区增加经济发展的开放之力。

第四方面,初步结论。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觉得可以得出三方面的初步结论。

第一,我国南北差距发展差距继续扩大问题,需要引起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

第二,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需要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新的区域政策。

第三,促进我国南北方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需要以国家战略的力量进行推动。建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启动专项研究,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为我们全国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奠定更好的经济基础。

今天汇报这么多,不一定妥当,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2021年07月25日)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