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家沟,感受太极拳文化

2020-12-11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2月11日 17版)   作者:郭海荣   点击量:7131
【字体:

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眼中,焦作温县陈家沟,这个豫北普通乡村充满了魅力。作为黄河文化符号之一,太极拳将其对中国传统哲学朴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表达,成为中国武术亮眼独特的存在。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举行的黄河文明与太极文化研讨会暨《世界太极拳蓝皮书》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表示,太极拳和太极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契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是黄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宝,是黄河智慧的动态符号,是黄河献给世界人民的美好礼物之一。”

中原“太极第一村”

陈家沟距郑州有一个多小时车程,驱车来到这里时,已是中午时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寒意逼人,空气清冽。走进村内,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主路笔直宽阔,两侧绵延着仿传统建筑,房舍高低错落,在薄薄雪雾中带着几分朦胧。

陈家沟人称“太极第一村”。漫步村里,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碑楼牌匾、门头巷道、墙边檐角,处处有太极的印迹。路边商铺,摆放着各式太极服饰和练功器械,餐馆的名字含有太极,菜品名也透着太极的遐思。

村落中不时看到一间间武校,高大的门楼精气十足。还有些低调的家庭武馆,通常只在门前挂一块匾额,深沉内敛。近年来新修的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文化园、太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将太极符号与时尚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与传统民居融为一体,别有特色。

古村宁静。此行向导陈亚军,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世后裔,也是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入室弟子。他介绍,陈家沟历史可上溯至明初。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山西洪洞县民众向怀庆府(今焦作一带)移民。陈氏先祖陈卜扶妻携子行走在移民队伍里,最后落脚在温县常阳村。常阳村位于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外的清风岭上,南临黄河,北靠太行,山水旖旎,那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常年水流不断。陈卜性情忠厚,身怀家传武功,与乡邻相处融洽,定居于此后,经多年勤恳劳作,家业兴隆,人丁兴旺。随着陈氏家族不断壮大,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此后数百年,虽历经战乱饥馑,村子还是静静庇护着乡民,并孕育出太极拳这一精妙拳法。

来到陈家沟,要拜谒的地方是太极拳祖祠,它也是陈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陈氏族人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场所,也是太极拳习练者祭拜历代太极宗师之地。

太极拳祖祠占地200余亩,是传统中式建筑,红的门窗廊柱,灰的房檐院墙,门口两尊石狮威仪十足。

庭院深深。祖祠是三进院落,拳谱堂、祖师堂、扬德殿、耀武殿等建筑坐落其间。走进院落,入目即是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铜像,拈须而立,神情肃穆,目光温和坚毅。

拳谱堂门前立有两块石碑,分刻“武”“德”二字。“拳以德立,德为艺先”,这是太极拳最基础的武术伦理观念。进入第二进院子,其主殿是祖师堂,供奉着历代太极拳名师牌位,彰显太极拳的深厚底蕴和文化传承,历代宗师的传奇故事,感染着这里的参观者。推开第三进院子的朱红木门,迎面是深且长的甬道,上建三座石坊拳阶坊,分别写着“招熟”“懂劲”和“神明”,代表太极拳三个阶段:招熟气顺,可谓入门;劲收自入,可堪行家;神明自得,功法大成。

陈家沟拳师收徒,须在祖祠里进行。在传统武术界,师徒关系是仅次于父子的亲密关系,武术界将拜师视作极重要仪式。

以前拜师要求先有“引师”即推荐人,送拜师帖,师傅允许后,再根据门派帮规举办严格拜师仪式,由此可对习武者道德水准有严格考量。这样形成的师承关系,是延续门派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仪式简化,修习拳法也不再需要他人举荐,但拜师基本路数没有改变。师父先向先祖上香敬酒,禀明原委,师父师母坐在堂前,弟子们跪拜、上香、敬茶、交换拜师帖收徒帖等。一应事项完了,师徒二人心中都沉甸甸的,从此师徒如父子,彼此肩头都多了责任和担当。

太极祖林占地20余亩,苍松翠柏,庄严肃穆。这里有陈氏先祖陈卜墓,还有太极历代名师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发科等人的坟墓和碑记。祖林里四季香火缭绕,人们怀念太极先祖,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与祝福,继承他们的辉煌与荣光。

在陈家沟,上演过中国武术史上最有名的偷师故事——杨露禅偷师学拳。古村落至今保留着杨露禅学拳处。那里原是清翰林待诏陈德瑚故居,为两进院,前院大殿内有杨露禅学艺塑像。后院有西厢房三间和杨露禅住过的小瓦房两间。院中间是开阔场院,院落内外有数株大树。

杨露禅是清末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邯郸)人,十岁时来到陈德瑚家帮工。陈家院子依地势而建,院墙建得高,能避开人们窥探,陈长兴就借用陈德瑚家的院子教拳授艺。小帮工杨露禅伏在角落处偷师学艺,夜晚再找无人处练拳。陈长兴发现后,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正式传授他太极拳法。杨露禅艺成后,将太极拳从小山村带到外面的大世界。

源远流长内家拳

有人说,陈家沟的历史,就是中国太极拳半部发展史。在陈家沟,太极拳的每一步发展都清晰可见。

陈家沟陈氏家族一世祖陈卜精通陈家祖传的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通臂长拳传至第九世陈王廷时发扬光大。陈王廷幼时极聪慧,深得家传武功精髓,又熟读诗书,“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据说,他年轻时面如重枣,蓄有美髯,走镖时骑红马用大刀,为人有侠义之风,江湖同道称其“二关公”。清顺治年间,陈王廷曾入乡学为武庠生,但始终未谋到一官半职。最后选择归隐故里编拳传世。明代军事家戚继光曾编写《拳经》,该书对陈王廷影响很大,他在编拳时吸取了拳经32势中的29势。并大胆创新,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术,成为风靡后世的太极拳法。

陈家十四世陈长兴,在太极拳发展史也写下了浓重一笔。他将陈氏太极拳提炼归纳,由博返约,创造性发展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氏太极拳一路动作简单,全身动分静合,行气运功柔缠为主;太极拳二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运功时以刚为主,套路中多蹿奔蹦跳、腾挪闪展。据说,陈长兴站桩时如脚下生根,无论别人怎么推挤,桩步纹丝不动,时人称他“牌位大王”。陈长兴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多部武学著作,将太极拳从理论到实践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陈王廷之后的百余年间,太极拳始终是陈氏家拳,不传外姓,即使本姓也是传男不传女,这样的封闭传承制度制约了太极拳的推广与发展。而陈长兴眼界开阔,不墨守成规,在“陈家拳不外传”的大背景下,摒弃门户之见,将拳术传授给河北人杨露禅。杨露禅艺成后在北京授徒,弟子多出自高门望第,令太极拳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大增。杨露禅坦承自家功夫来自陈家沟,但此时的陈氏太极拳仍囿于家族内部传承,于是出现了“豫北陈家拳,冀南杨家传”的情形。

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在原有套路基础上,舍弃高难度套路和发劲动作,注重实战技击,动作简洁凝练,发力刚劲,逐渐发展成太极拳的小架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重要一支。陈有本一生习拳不辍,门下弟子众多,相传80岁时还能力斗疯牛。

陈家十六世子弟陈鑫是近代有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自幼随父习武,学有所成。作为光绪年间贡生,陈鑫兼具武人和读书人身份。他未走科举入仕之路,选择了回乡教书,整理陈氏太极拳拳理,先后撰写了多部武学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耗时十二载成书,在拳理阐释上显微阐幽,细腻透彻,以易理说拳理,取经络而通变,理法体用兼备,成为阐释陈氏太极拳拳理的经典之作。

太极风吹侠客梦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从《史记》中的秦汉游侠到清末民初的诸多义士,再到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侠客梦持久浩大地存在于国人心中。千百年来民间好武之风不绝,众多拳术技法不断涌现,太极拳也在侠客梦中被不断描摹。陈家沟,成为太极拳习练者心中的习武圣地。

因为太极拳的影响,早在1981年,陈家沟就接待了首批日本访客,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前来学访。陈家沟村民都见过大世面,面对各种肤色的外来学拳者,他们都神情淡定,言谈自如。

陈家沟有民谣:“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说的是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人人多少都会比画几招。村民们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村头巷尾,到处可见习练者身影,连游客也忍不住模仿个三招两式。

目前,陈家沟武校拳馆大小有30多家,人多时几乎所有学校都能满员,今年因疫情影响,情况特殊,学员少了很多,但拳师和学员们练拳劲头不减,老拳师拳拳带风,步步生威,再加上太极拳特有的轻盈飘逸,引来众人喝彩。

来陈家沟习武者多是青少年,他们中很多人是看了武侠小说或电影,怀揣侠客梦而来,练着练着,侠客梦醒了,练武劲头却还足足的,年深日久,功夫上身,在国内甚至国外表演拳法或传授拳艺,日子过得都不错。

太极拳在修习中重视武术礼仪和武德培养,练拳先练心,要“信”且“执事敬”,要求的是将德仪融入到练拳脚和日常生活中,内化成个体精神的一部分,它要求人的修养先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还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在太极拳上有所成就。在陈家沟行走,看到人群中有人神态疏朗大方,气度平淡冲和,不用多问,必是太极拳练家子。

太极拳内蕴立身处世的哲学,强调处事外圆内方有宽容心,这是习练者对自己人格的自觉要求。在影视剧中,太极拳高手几乎都是正面人物,或许与此有关。

小村走向大世界

民国时期,匪患猖獗,民众为求自保,争相学拳,陈氏太极拳逐渐走出陈家沟。陈照丕是这一时期对外传播太极拳的重要拳师之一。民国初年,他在陕甘冀和直隶等地传拳。1928年受邀去北京传拳,他在北京宣武门立擂挑战,17天未遇敌手,随后被多家武术机构聘用教拳,成为最早在北京传授陈氏太极拳的拳师之一。

1930年他受邀赴南京传拳,临行前邀堂叔陈发科到北京接替自己。陈发科在北京多年,广收众徒。同一时期,陈子明前往上海,也开始教拳之路。

经多位拳师努力,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内的陈氏太极拳,在这一时期流布全国。

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写下“太极拳好”四个大字,将太极拳介绍给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陈家沟开始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学习者。与此同时,太极拳师走出国门,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授业传拳,仅陈家沟一地,就有拳师百余人出国教拳。武侠小说、影视剧等掀起的一次次武术热潮,更让陈家沟名声大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更是惊艳世界。

改革开放40多年间,随着太极拳的不断发展,陈家沟也呈现出新样貌。近年来,陈家沟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美文化传承村等数十项荣誉。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认定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20年,陈家沟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中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等。

陈家沟,这个在中原文化滋养下、在黄河文明润泽中成长起来的古村落,正怀揣太极拳这个名片,不断叩响世界的大门。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12月11日 17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