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8-08-29   来源:《河南日报》(2018年08月29日 06版 理论版)   作者:李太淼   点击量:1727
【字体: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项使命任务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任务。在阐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既是一项有着独特功能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使命在肩、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一、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就笔者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至少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具有跨时空的真理性、科学性、道义性。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对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对我们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有重要指导意义。二是有利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实践品格,对我们坚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创新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三是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许多新思想新思潮新学说新观点往往首先会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反映,不同思想观点会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风云际会、交流交锋。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渊源关系。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关系到坚定“四个自信”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

二、搞好学习、教育、宣传和研究工作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和宣传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广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通过学习教育宣传工作,真正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坚定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二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搞好宣传教育工作,研究是基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工作。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研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要通过深学、真学、深研、细研,真正把握其精髓,领悟其真谛,掌握其灵魂,真正有效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问题。要深化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深入研究和解读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大政方针、重大战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为群众释疑解惑,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在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在咨政建言、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服务等方面有重要的功能作用,而且就宣传文化工作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因而哲学社会科学对宣传文化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在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在职业研究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具体研究工作中要突出坚持问题导向。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积极回应人民关切。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敢于和善于在重大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认识问题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提出真知灼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察民情,体民意,听民声,集民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多出一些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成果。要经过多出快出出好科研成果,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更好地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舆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独特的功能作用。二是要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上下功夫。当今的中国发展以及当今的宣传文化工作都面临着全球化这一国际宏观背景,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文化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助推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构建中国人民同心同德、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决反对和防止各种错误的和反动的社会思潮对我国的侵蚀渗透。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积极争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学术话语权,积极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总而言之,要通过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思想氛围、文化氛围。

(作者系省社科院《中州学刊》社长、二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