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哲:改革开放40年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2018-10-11   作者:王承哲   点击量:2124
【字体:

编者按:9月30日至10月1日,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第五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论坛在新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及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师生230余人参加了论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研究员出席论坛并做了主题为《改革开放40年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发言。中原智库网摘编整理了他在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王承哲微信图片_20181011111711.jpg

会场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在经济、民生、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了多样化、便捷化、即时化的平台,但同时也给各级党委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和考验。面对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把握好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并找出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路径体系。下面我分为四个部分简要为大家解读一下。

一、意识形态的三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一般性问题,就是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不是单个或者少部分人的思想意见。在现实中不要随意使用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党的意识形态和群众的意识形态等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些概念混淆了意识形态的一般性,在实践中其危害很大。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非常时期,遇到党和政府同少数敌对势力发生对抗性、敌对性思想斗争时,会使我们党员干部在理论上误以为敌对矛盾为非主流、群众意识形态,从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敢亮剑,不敢斗争。还有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等概念,人为制造干群对立、政府与人民对立,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为思想混乱提供错误的形势判断依据。

二是虚假性问题,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总是把少数统治者的思想说成是全体人民的思想,把少数统治者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理论,是当前我们在理论上辨析国内外错误思潮的锐利思想武器。比如,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否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西方资本主义说成是历史的终结。

三是阶级性问题,就是人人有意识,但并不是从人类一开始就有意识形态。当人类社会出现国家和阶级的时候,才有意识形态。这一理论表明,不管你喜不喜,意识形态从一产生就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就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立场;只有国家消灭,阶级消亡,只有人类的普遍利益得到真正的实现,意识形态的对立才能得以消亡。因此,在现实世界,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及其代理人网上大V、公知们只是一种具体的利益诉求,它们的背后代表的是不可调和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对抗。

二、网络发展的若干趋势

对网络发展趋势研究不深入,就无法驾驭网络意识形态的复杂形势。引领网络意识形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需要把握网络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发展的政治参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参政、议政的形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政治素人特朗普“推特治国”影响世界。我国基层党政组织在实践中创造的“指尖治理”成效卓著。互联网正在作为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和各种网络团体正在通过网络行为影响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

第二,互联网发展的经济革命。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网络,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也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世界创新发展的重要新引擎和造福人类的重要渠道。

第三,互联网发展的文化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它依托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而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反映着当前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反映出网民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倾向。

第四,互联网发展的国际竞争合作。当前,互联网正在开启一个大链接时代,网络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服务已经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不仅让不同国家、区域、民族、种族和宗教等的人群文化交流和业务往来活跃起来,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外交时代。

第五,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挑战。互联网为人类社会构建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人类发展新的价值要地,网络空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网络黑客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网络犯罪分工精细化、利益链条化、操作专业化;重大网络数据泄露事件频繁发生;网络恐怖主义加速蔓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也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互联网,建设网络空间新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三、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

网络是什么,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才是从根本上治理网络意识形态的关键。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把网络简单地当成信息通讯技术,二是把网络仅仅当成新媒体,三是把网络仅仅看作维稳问题,这都是片面的理解。网络意识形态其实就是现实社会、国家或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呈现。网络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把网络看作新型社会。

一是网络拥有庞大的社会空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正逐步融合,二者的边界正渐渐消失。网络互动不再是少数网民的行动,也不再是一种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网络社会互动,而是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社会互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空间。

二是网络拥有大量的社会人口。当前,全球网民已超过30亿,超过世界人口的半数;我国网民已接近8亿,约占全国人口的60%,且仍呈增长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重要观点:“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不仅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和社会琐事的习惯渠道,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络交往、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也逐渐成为人类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网络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崛起,网络经济借助移动互联的优势平台,给信息交换、支付模式、商品定价带来了巨大的革新。“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新购物模式。2017年“双十一”购物节全网总销售额2539.7亿元,天猫销售额超过1682.69亿元,创历史新高。

四是网络拥有丰富的人类文化。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等网络文化载体越来越多。网络以其开放性、海量性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不断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

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网络新型社会时代,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党治、法治、德治、共治和核心技术等五位一体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意识形态的网络党治体系。党治体系不是一个新概念,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调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一是中央《实施办法》提出了实施责任制的重大决策部署。从顶层设计、督促落实、问责处分等方面上紧发条,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的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成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安排。二是中央《实施细则》提出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这个《实施细则》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意识形态的网络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如何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须坚持治网、管网要依法而治。必须尽快进行专门立法,构建专门的法律制度体系,把网络意识形态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中。从法律制度体系、执法体系、政策法规体系、自律以及奖惩条例多个层面展开,塑造全方位无死角的法治化网络空间。

第三,意识形态的网络德治体系。“以德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构建网络德治体系必须贯彻中央“德治”重大思想。这里讲的“德”,就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道德,可以弥补“依法治国”中“法”的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不足。同时,“以德治国”能够吸纳科学、先进的治理理念、手段和方式,形成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治理体系。

第四,意识形态的网络共治体系。构建共治体系是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一是形成多元主体结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实现从单一治理主体向多元治理主体转变,变政府部门主导的线性治理为多元合作共治的网状模式。二是构建“硬法”与“软法”共治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需要发挥国家法律规范这种“硬法”的作用,也需要发挥社会自治规范这种“软法”的作用。

第五,意识形态的网络核心技术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网络时代,谁掌握了网络技术,谁就掌握了网络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谁就掌握了网络社会和网民人心,谁就掌握了政党政权。因此,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尽早取得突破,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牢牢掌握网络发展主动权,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