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源:牢记责任使命 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2019-03-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宏源   点击量:1661
【字体:

编者按:我院人事教育处副处长王宏源副研究员的文章《牢记责任使命 做好培根铸魂工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网》,现将该文编发,以飨读者。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研究新时代的学术责任,勇于担当回答新时代课题的光荣使命,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着力增强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实践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主体性责任充分表现在:一要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永葆生机活力。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大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和现实状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大力阐释70年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通过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阐述好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与世界文明进步交相辉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导向,着力增强人民性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新、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新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历史担当与职责使命,加强对党和人民关注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回答好关系中国人民利益前途的问题。二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又好又快发展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进实践深处、研究人民生活,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调查研究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要求和各种社会诉求,把形式活泼生动的学问写进群众思想中,努力推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三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在需求、选择、认知、接纳等方面的新特点,更新研究理念,转变学风文风,掌握以信息化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技术, 努力推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融合发展,以人民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易于接受的研究方式和语言,倾力打磨思想理论精品。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着力增强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目前,我国虽然是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大国,但是从学术思想、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等能力和水平来看,还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强国,学术质量不高,学术大师稀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要潜心创新、精益求精, 致力于理论创新并引领思想再解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既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发展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又坚持以发展中的问题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不断提出破解全面深化改革深层次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案。二要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起点,从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研究的新主题、捕捉创新的好灵感,从而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真正为国家治理、社会进步提供科学决策、智力支持和民主决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三要深化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互鉴交流,在扬弃基础上锐意创新,在跟跑、学习、模仿基础上自主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和回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学术成果,着力解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凝练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与理论,不断增强原创性。

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着力增强引领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素质、思维能力、精神品格。人类文明每一次大发展,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飞跃,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和知识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能够成为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塑造民族理念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要在历次思想解放基础上加以深化和拓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出精品、育人才,明方向、正导向, 转作风、树新风,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有效地宣传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汇聚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二要与时代同步伐,回答好新时代课题,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歌新时代、引领人民大众的精神武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想再解放的引领作用,引领社会与时代的新风尚。三要认真研究、科学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纽带、文化基因,并将其渗透、融合到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令人振奋鼓舞。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以正确的意识、奋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真正展示正能量,真正体现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真正做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与呼。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相应整理编发,如需阅读原文,请至《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