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河南日报联合课题组:强化开放引领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

2020-04-17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4月17日 13版 理论版)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日报联合课题组   点击量:3937
【字体:

在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洛阳进一步扩大开放,抢抓历史机遇,强化开放引领,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是把握发展大趋势、服务国家大战略、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战略要求,是打造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举措。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就要充分发挥开放“一招多效”的带动效应,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在全方位开放中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在新起点上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世界银行在主题为“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全球GDP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带动的都市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要素均呈现持续集聚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强调:“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洛阳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顺应人口、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大趋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更好承接国内外高端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聚合裂变,全面提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带动力,顺势而起、乘势而上,打造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势在必行。

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洛阳从“一五”时期就是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资源禀赋优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深入落实推动中部崛起战略中,洛阳积极探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洛阳在中部崛起中先行先试、奋勇争先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支撑。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到洛阳,对这个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超过80%的天然生态屏障、黄河文化源头城市高度关注。如何抓住用好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难得机遇,探索创造性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新路径,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中实现副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洛阳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洛阳西望古都西安、东依商都郑州,是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间地带的重要城市。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在郑州、西安之间的承转、联接效应,积极对接西安和郑州的平台、通道、创新等优质资源,促进区域、板块之间要素高效流动、融合互动发展,协同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隆起带,对缩小我国东中西经济差距、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区域空间格局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广州—深圳、济南—青岛、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双核联动、协同引领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持续释放,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为区域格局优化提供了更大空间。随着中原城市群在我国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竞合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进而带动豫西经济板块联动提质发展,协同郑州以“双核”引领全省区域空间格局调整优化,是河南在新形势下加快探索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优化河南经济地理格局的战略重点和关键所在。

发挥洛阳禀赋优势的现实要求。特色就是竞争力,优势蕴含着最大潜力。洛阳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九省沿黄城市第四,在区位交通、产业发展、文化禀赋、生态条件、创新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已经具备了在新起点上突破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建设副中心城市,打造洛阳都市圈,在服务全国大局、融入区域格局中找准新定位、找到契合点,能够有效推动洛阳优势资源与全球高端要素的衔接互动、与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将洛阳特色禀赋资源激活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探索走好洛阳特色高质量发展路子、为服务全省发展大局提供更有力支撑。

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当前,河南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需要各地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近年来,洛阳持续深化“9+2”工作布局,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迈向快车道,创造了“洛阳速度”“洛阳品位”“洛阳特色”。但是,与国内类似城市相比,差距不容小觑,对域外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对周边地区辐射不足,与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尚不匹配。在新起点上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有利于我省加快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能够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洛阳担当作为。

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强化开放引领

谋求新突破需要以大开放引领思想大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动力。要在新起点上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就要在认识上有所新突破,思想上实现大解放。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表明,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敢为人先的胆识魄力、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互惠共赢的合作理念,均根源于不断深化的开放进程,开放是激发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洛阳要以思想大解放凝聚起发展新共识,汇集起发展新合力,肩负起打造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就要以大开放突破“自满”“等靠”“安逸”等思想束缚,推动胸襟开放化、视野全球化、格局国际化,跳出洛阳看洛阳、跳出河南看洛阳,以开放的眼光解难题、以开放的思维增活力、以开放的心态聚资源、以开放的格局树形象,推动全市上下形成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的强烈共识,营造加压奋进、争先进位、共谋出彩的生动局面。

打造新引擎需要以大开放推动产业大升级。构建以“产业发展能级高、经济外向程度强、辐射带动能力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拉动经济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产业能级的高低决定了洛阳副中心城市未来辐射带动能力的强弱,而开放性和外向度则是衡量产业能级高低的重要表征。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激发各种创新主体、产业资源、生产要素的聚变效应,驱动区域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进而大幅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洛阳更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开放优势,以大开放推动“565”产业体系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网络,形成“开放创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产业格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启动“加速器”。

实现新定位需要以大开放吸引要素大集聚。省委省政府赋予洛阳引领全省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对洛阳在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高端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全球配置的新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的视野格局、开放化的载体平台、透明化的政策体系已成为推动高端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集聚,进而全面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和动能的关键所在。洛阳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集聚起与新定位、新使命相匹配的高端要素资源,就必须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在集聚高端资源方面的先导作用,以实现与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对接合作为主线,利用好开放规则,给足政策、搭好平台、广揽人才、优化环境,积极融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网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资源要素开放格局,以大开放吸引要素大集聚。

加快大发展需要以大开放带动空间大拓展。长期以来,洛阳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依赖于经济内循环,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进一步拓展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潜能和空间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通过强化开放引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提升货物贸易与发展服务贸易并重、壮大开放主体与集聚开放人才并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构筑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局面,是洛阳以大开放推动发展空间大拓展,以大格局促进发展潜力大释放,实现全局突破的关键之举。

服务大战略需要以大开放促进环境大改善。国内外经验表明,营商环境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良性互动机制,优良的营商环境是扩大开放的基石,持续对外开放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催化剂”。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是洛阳进一步全面扩大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洛阳集聚世界高端资源,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根本支撑,更是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新增长极引领作用的重要保障。只有以大开放倒逼营商环境大改善,通过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举措,推动短期的“政策红利”向更可持续的“制度红利”转变,增强区域经济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进而不断强化副中心城市竞争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后劲和潜力。

积蓄新势能需要以大开放带动形象大提升。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所聚、魅力所在。“国际人文交往中心”的新定位,对洛阳城市品牌形象国际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深入实施开放引领战略,扩大对外经贸人文交流,不仅能引领洛阳经济大发展,更能带动洛阳在高水平开放中积蓄城市发展之势、实现城市气质之变,是洛阳展现城市魅力、擦亮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洛阳要在建设副中心城市进程中进一步提升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要以扩大开放为引领,打好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绿色资源“两张牌”,做好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这篇大文章,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洛阳城市形象国际化之根,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洛阳城市形象国际化之魂,向世界展示洛阳的新形象、新活力、新魅力,全面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全球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

以全方位开放引领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

深化产业开放,厚植制造优势。制造业是洛阳的金字招牌,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开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洛阳特色优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跨区域战略重组和上市,推动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石化、新材料、节能环保优势主导产业扩大开放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国际化特色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中欧(洛阳)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中德(洛阳)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和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园,大力引进和培育关键缺失环节的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三是搭建国际化产业合作平台。深化与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企业集团、知名院校的对接合作、协同创新,加快两岸(河南)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轴承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国际化产业合作的“洛阳样板”。四是扩大制造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中国一拖”“中航光电”“中信重工”等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国际市场知名度,推动“洛阳产品”向“洛阳品牌”“洛阳标准”转变。

拓展开放通道,强化立体联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统筹推进“四路协同”,加快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畅通立体开放通道。一是织密“空中丝绸之路”。积极推动洛阳机场三期改扩建,加大国际航班航线开辟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空市场。加密国内航线布局,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经济区联系。二是优化“陆上丝绸之路”。对接争取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及早开工建设,积极构建“十字形”高铁枢纽,形成与北京、西安、武汉、南京等国家中心城市的3小时交通圈。加快铁路口岸建设,积极融入中欧班列体系,常态化开行中亚班列,建设铁路口岸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指定口岸、中欧班列甩挂点,强化铁路口岸的货运枢纽地位。三是拓宽“网上丝绸之路”。积极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城市,积极对接国际市场,促进跨境电商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重点制造企业、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动产业优势向出口优势转变。四是联接“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国内各港口的协调联动,延伸港口功能,进一步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稳定运行洛阳至宁波舟山港、青岛港等港口铁海联运班列,持续推动“铁海公”多式联运。

擦亮开放底色,筑牢生态屏障。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洛阳打造生态宜居国际化城市的靓丽品牌。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筑牢开放发展的生态屏障。一是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与黄河流域上下游城市的协同,推进左右岸配合、干支流联动,推动堤外“绿廊”、堤内“绿网”、城市“绿芯”相结合,积极推进引黄入洛、引畛济涧、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工程建设,以黄河干流和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为重点,建设以水为纽带、以绿为底色、林田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绿色生态网络。二是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以都市圈为单元的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大气污染、流域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综合防治和利益协调格局,在一体化发展中共建美丽洛阳都市圈。

弘扬开放包容,打造文化地标。以扩大文化开放和保护传承为重点,加快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在创新弘扬黄河文化上奋勇争先。一是传承历史文脉,推进河洛文化国际化表达。凸显河洛文化作为黄河文化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历史地位,树立二里头“华夏之源—最早中国”文化标杆,促进河洛文化的国际传播,扩大河洛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推动文旅跨界融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数字+文旅”为重点,发展基于“跨界融合”“科技引领”等体验型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大IP。加快“东方博物馆之都”和“两河一路”国际文化展示工程建设,构建“华夏之源、河洛之根、丝路起点、运河中心”新时代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高黄河文化遗产的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争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以世界古都论坛、牡丹文化节、梦回布哈拉等为支点,深化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以文化旅游的国际化促进洛阳城市国际化进程,擦亮千年古都的金质名片,打造享誉世界的牡丹花城。

建好开放平台,提升开放势能。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平台,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建设高端窗口平台。高水平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建设,加快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伊滨经开区扩区建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推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尽快获批建设,培育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形成全方位开放前沿窗口。强化自贸区开放引领作用,加大自创区开放合作力度,提升高新区开放创新能力,推动“三区融合裂变”,打造内陆地区开放创新发展新高地。二是畅通综合物流平台。推动“洛阳—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洛阳—青岛”和“洛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加快推进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中心规划建设,积极申报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速完成铁路口岸建设,形成集多式联运、仓储式商贸、跨境电商、冷链物流、供应链服务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物流枢纽功能,打造对外开放物流新平台,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开放创新,重塑科创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深度和高度,以开放激发洛阳科创活力、重塑洛阳科创优势。一是坚持开放合作,推动高层次创新载体落地发力。从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层面推进洛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围绕中部云创产业基地高水平建设洛阳大数据产业园。二是加强开放创新,推动高水平创新科技实现突破。围绕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及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需求,高铁轴承、盾构机轴承等高端产品领域技术攻关,新能源电池用铝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研发,构建集聚多元资源的开放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共性技术供给。三是展示开放形象,推动国际一流创新创业环境日益完善。探索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新模式,争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试点,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创新创业环境。

坚持开放共享,强化县域支撑。充分发挥县域落实重大改革开放政策的主体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持续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基层有效治理。一是以开放兴产业,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坚持产业为基,立足“五山四岭一分川”地势山貌,发展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的沟域经济,探索洛阳特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路。坚持强县为要,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加快打造偃师、新安、伊川、孟津等GDP超500亿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坚持富民为本,突出品牌引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好地分享发展红利。二是以开放增活力,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带动提升农村发展水平。以扩大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倒逼农村改革,以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为切入口,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集体收益分配权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三是以开放带融通,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资源双向融通,着力构建洛阳“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美丽乡村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

促进开放共赢,错位协同发展。站位更宽开放视野,以包容协作的心态谋求互利共赢发展。一是聚焦定位方位、推动错位发展。把准定位、扬己所长,练好内功、提高能级,积极与郑州错位协调、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二是立足功能互补、加快协同发展。加快洛阳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洛阳都市圈涉及各市协调联动、抱团发展。促进洛阳都市圈与郑州大都市区优势互补,强化协同倍增效应。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平顶山、三门峡、晋南、陕东等地的经济联系,在错位中赢得机遇,在协同中促进发展,在借势借力中实现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

课题组组长:谷建全

副组长:高金光

课题组成员:高金成 王玲杰 赵西三 李斌 彭俊杰 王元亮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4月17日 13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