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德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

2017-10-24   来源:河南日报(2017年10月24日16版)   作者:闫德民   点击量:1311
【字体: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报告摘登
  
  □闫德民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战略高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地发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热切呼吁。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在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时,这个呼吁充分展现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中国智慧,必将激荡全球,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
  
  从一种理念到中国方略的历史进程
  
  每个世界大国在每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有其外交战略目标,亦即主张构建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或致力于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类历史命运的基础上,鲜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和核心理念。
  
  2013年3月访问俄罗斯期间,习近平同志首次阐述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他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命运历史走向的中国思考和中国判断。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反复强调要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深刻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路径,着力回答人类社会走向何处、该如何走的时代课题。特别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做到“五坚持、五建设”的思路和主张,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主旨演讲,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纲领,实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种时代命题到中国方略的历史性转换和跨越。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客观依据和丰富内涵要求的关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中国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入分析世界发展大势,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他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必须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
  
  二是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三是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
  
  四是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当今世界,多样性的特点仍很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国际大家庭。
  
  这“四个坚持”共同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要求。
  
  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主张。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切人类历史命运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以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更要对经济全球化历史条件下的人类历史命运予以高度关注。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用“共同体”或“联合体”等概念,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关切作了精炼的思想表达。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担当,习近平同志在人类历史命运问题上提出了中国方略。
  
  二是有利于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公平正义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国际社会的崇高目标。维护这一共同价值,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相互尊重是前提,合作共赢是根本。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主张: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三是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国际关系的实际状况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这个问题上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广泛的国际社会基础,必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