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工作座谈会”侧记

2010-06-02   来源: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字体:
    

    

    

    

    2010年5月21日~23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工作座谈会在光山县召开。座谈会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主办,河南刘氏总会协办,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承办。我院党委书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研究员出席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资深顾问、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葛纪谦,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刘翔南、副会长张新斌、副会长石小生、秘书长李立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近20家会刊的负责同志,河南刘氏总会和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本次座谈会特邀的期刊编辑专家骆玉安、任晓莉等50余人。

    5月21日,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陆续抵达光山县金帝大酒店。我院一行6人在林宪斋书记带领下与会,得到信阳市和光山县有关部门及河南刘氏总会、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的热烈欢迎。晚间,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在金帝大酒店举行了欢迎宴会,参加座谈会的50余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愉快地进行了交流。

    5月22日,座谈会在光山县文殊乡桃园山庄正式举行。上午上半段的开幕式,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姓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石小生主持。石会长介绍了与会的各位嘉宾,接着,光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晏慎德先生,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家余先生,世界刘氏总会文化及教育部长、河南刘氏总会会长、《刘氏春秋》主编刘增智先生先后致辞。晏部长在致辞中,代表81万光山父老乡亲向本次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欢迎。刘家余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要尽力办好这次盛会。最后,我院党委书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林宪斋研究员发表重要讲话。

    林书记在讲话中说,卢展工书记今年年初在省社科院调研时提出文化到底怎么强省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把河南的文化软实力转变为经济硬实力。

    林书记说,卢展工书记对河南根亲文化非常重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在中华前100大姓中有78姓起源于河南,河南的姓氏根亲文化是河南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寻根潮,来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华人络绎不绝,河南各地的寻根活动和姓氏文化研究风起云涌,各种姓氏联谊会、宗亲会、研究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个姓氏文化研究会为了便于研究和宣传,都创办了各自的会刊。

    林书记在讲话中把这些会刊分为五类,一是有公开刊号可以在全国统一发行的,此类刊物少之又少;二是以书代刊的,如《龙乡纵横》、《舜裔春秋》、《根在河洛》、《刘氏春秋》等;三是河南省连续内部资料,如《历史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炎黄天地》、《范学研究》等;四是有市、县准印证的,如《周口姓氏》、《张姓文化》、《根亲文化》、《华夏源》、《华夏李氏》等;五是未经政府部门批准的会刊。这些会刊是河南向海内外华人交流的一个桥梁和窗口,然而这些刊物大多没有公开刊号,也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办刊者大都缺乏专业训练,刊物档次和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决定召开这次河南省姓氏文化会刊工作座谈会,召集各地学会会刊编辑工作者,采取请专家讲课、研究会领导讲话和相互交流等形式,以提高我省姓氏与寻根文化研究刊物的编辑质量,促进河南对外宣传工作。

    林书记指出,办好会刊,要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对于学术研究,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突出历史研讨、学术交流为内容的文化活动,并促成这些文化活动和经贸活动的结合。

    林书记鼓励会刊经编辑们“奋发有为,编好每篇文章,办好各自的刊物,吸引海内外华人到河南来寻根谒祖、观光访古,让他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触摸到自己的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林书记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热烈鼓掌。

    开幕式后,与会者到会议室楼前合影留念。

    22日上午下半段,由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博士主持。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历史文化研究》副主编俞长缨女士,我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副主编任晓莉研究员,郑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主编骆玉安教授先后进行了精彩演讲。

    俞长缨女士首先介绍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会刊《历史文化研究》杂志的情况,然后作了题为《刊物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演讲。俞长缨女士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把政治关”、“词语规范问题和数字用法问题”、“精编精校,努力提高刊物质量”等方面,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介绍了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促进杂志整体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具体举措。

    任晓莉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几个问题》,从编辑的角色定位、编辑的作风与修养、对稿件的审读、编校规范应用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多年从事编校工作的体会。任晓莉研究员提出,“期刊编辑要成为涉猎广泛学科领域、具备广博知识的'杂家’”。有“杂家素养”,这是对期刊编辑的一般素质要求,也就是要求编辑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娴熟的文字技巧、熟练的编辑技能、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期刊编辑要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要有“学者素养”,这是对编辑的特殊素质要求。任晓莉研究员还提出了编辑角色的三重境界:第一层境界,成为一个“编辑匠”;第二层境界,成为一名“编辑”;第三层境界,成为“编辑家”。任晓莉研究员还从具体操作层面谈了杂志和期刊的编校问题。

    骆玉安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编辑工作者的文化品格与文化担当》,他总结了近期编辑出版动态,感受到“新媒体方兴未艾,编辑出版格局剧变,编辑技术、传播方式、编辑思想、大众阅读习惯都相应有所变化,编辑出版传统受到剧烈冲击”。他认为,编辑出版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不仅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而且具有文化选择、文化缔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播等功能,是影响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骆教授提出了编辑工作者的文化品格这一命题,指出:编辑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又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编辑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丰厚的文化底蕴、执着的科学精神;充分挖掘并发挥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既是编辑事业的崇高目标,也是编辑者的人生最高境界;要做一个追求崇高文化品位的新时代编辑。

    22日下午,为自由发言时间,由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新斌研究员主持。各二级学会负责人及会刊编辑工作者冯邦、陈学文、姬传东、陈瑞松、王道生、王春玲、曾宪淮、刘家斌、上官同君等十余人先后发言,交流编辑经验,认为这次的座谈会开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效,大家听了专家的演讲,都觉得受益非浅。最后,张新斌研究员作会议总结,从“认识、体会、打算”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与开发的感悟。张新斌研究员指出,姓氏文化研究工作是小人物,大影响,我们每一个姓氏文化研究研究者,都要有历史的使命感,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后代负责;小刊物,大责任,我们所办的刊物虽然不一定有刊号,但这些刊物承载的责任大,对省外和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两岸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很有意义。

    对于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各个会刊,张新斌研究员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不但要讲究政治性,还要注重文化性。正当性是前提,包括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表述是否准确,政治观点是否正确等。文化性是说刊物要有文化研究成果,要有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二是坚持真实性,凸现科学性。真实性是说要真实报道有关内容,客观反映相关史实。科学性是说研究手段要科学,史料运用要科学,研究观点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三是强调组织性,加强联系性。强调组织性是说组织建设要正规,组织机构要健全,组织网络要形成。加强联系性是说要有“上联”,及时得到指导;“横联”,获取经验与信息;“下联”,形成网络支撑。四是倡导规范性,保持连续性。规范性包括封面风格、版式、开本、页码等的规范。连续性是说出版时间、周期及刊物风格上的连续。

    张新斌研究员还建议对目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各个会刊进行评定,籍以提升各刊物的学术水平。

    与会者对张新斌研究员的总结表示高度认同。光山县刘氏根亲文化研究会的负责同志刘家斌、刘家余再次对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会议能在光山召开表示感谢,并承诺以后继续支持和赞助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举办的活动。

    22日晚金帝大酒店的晚宴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小型联欢活动,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载歌载舞,把酒言欢。

    5月23日上午,与会者考察了光山县的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旧址等文化遗迹。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内,是原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祖父及父亲居住的地方。祖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座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清代建筑房屋30多间,为两个独立四合院落,建筑结构严谨,格扇门窗古朴典雅, 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王大湾会议旧址位于光山县东南30公里的砖桥镇,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此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即史称“王大湾会议”的旧址。会议旧址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现存房屋16间,分前后两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等影视片都有王大湾会议旧址的镜头。

    23日午宴,在与会专家学者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话别中,“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工作座谈会”圆满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工作座谈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