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情结

2017-11-02    点击量:  1554
【字体:
  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表述,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对文化的阐述着墨颇多,全文“文化”一词共出现79处,“文明”一词共出现45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现5处,“中华文化”出现6次,“文化自信”出现6次。对文化的论述系统而全面、丰富而精到、准确而深刻,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浓重的文化情结。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凸显文化需求的重要性
  
  伴随着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在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在走向强起来的进程中,基本需求已从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物质生活需求,二是精神生活需求,物质生活需求是基本的、第一位的,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生活需求将如约而至,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先哲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精神需求或曰文化需求已成为人民在新时代日益重要的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民族予以准确的定位和高度的评价,他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近现代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袱太重,而是我们没有用活用好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实践和文化担当,习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坚守和发展,中国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在此基础上,习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精当的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对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成绩总结,对文化成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对待其他文明的态度和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便是十九大报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所说的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十九大报告还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在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十九大报告不仅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而且还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承袭了中国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吸收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经验,将传统文化中德治精神和修身齐家内容,统一于法制理念和治国平天下大局中。
  
  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从中华文化出发,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和原则,并归结于中华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如果说政治是其骨骼,经济是其血肉,那么文化就是它的灵魂。《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所说的“兵”就是政治,“食”就是经济,而“信”则是文化、是信仰,他把“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丢掉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十九大报告因而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空间角度看,文化自信更深沉,文化无处不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化育万物,润物无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而更为深沉。从时间角度看,文化自信更持久,文化无时不有,中华民族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优秀内涵,自身又将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限地演进丰富,因而更持久。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的结尾无比自信豪迈地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来源于亿万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来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和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力量。
  
  
 


责任编辑:沐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李立新: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