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触动心灵深处的震撼

2010-10-20    点击量:  608   来源:院“两增两提”主题教育   作者:hnassadmin
【字体:
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与曾凡老师却并没有过多少接触。更确切地说,我与曾凡老师未曾见过一面。虽未谋面,但曾凡老师曾经和我们生活、工作在同一个空间,那些年,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学习曾凡老师先进事迹,我们感到的是震撼,是那种触动心灵深处的震撼。对于我,对于我们青年一代的科研人员来说,震撼之后,发生了一场精神的海啸,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涤荡。

    曾凡老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学术素养之深厚,学术思维之敏捷,科研毅力之坚韧,赤子情怀之博大,生活态度之达观。

    学术素养之深厚。曾凡老师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大学生,深深懂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了他坚实的学业功底。毕业论文《“大音希声”及老子的评价问题——中国古代美学札记》的发表及其被人大复印资料的转载,奠定了他长期的学术研究之路。社科院工作期间,多年如一日勤恳读书、踏实做事,打下了他良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哲学及美学功底。科研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创新工程,做学问是项苦差事。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急功近利”似乎也正慢慢成为学者身上的通病。面对学界的浮躁和喧嚣,曾凡老师也能够沉下心来,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写文章。

    学术思维之敏捷。曾凡老师拥有牢固的专业基础,学术素养深厚,却没有固守狭隘的专业概念。他精于专业知识,却并不囿于专业知识,而是坚持不断的学习,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他勇于走出书斋,大胆地与现实社会接触,不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充分接地气,以深厚的学术素养来支撑自己的科研转型。他善于发现热点,十分关注媒体的最新报道,知道社会上最需要什么,自己应该关注什么。针对热点,他勤于动笔,迅速成文。他勤于思考问题,遇事认真,挖得深看得准,思想往往具有前瞻性。

    科研毅力之坚韧。曾凡老师之所以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源于他坚韧的科研毅力。曾凡老师能够抵御外界的诱惑,依旧保持学者风范,始终坚持科研工作。即使在患病期间,曾凡老师也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发表文章近200篇,出版专著4部。《我是河南人》萌动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构思于多病缠身之际,写作于病榻之上,成稿于2006年8月,出版于2010年9月。二十多年的背后几多甘苦,想必只有曾凡老师自己真正体会得到。他的同事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鼻孔中插着胃管或鼻饲管的曾凡仍在阅读,挂着吊瓶的曾凡半躺着在折叠板上的电脑上仍在写作。一个把病房当作办公室的人,一个把病床当作办公桌的人,一个把朋友们的探视当作学术沙龙的人,其毅力之坚韧,或许只有目睹这一切他的同事们才能体会得到。

    赤子情怀之博大。曾凡老师出生在今郑州市新密市,不到1岁时即随父母开始辗转全国多个地方。1978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从事文学研究。从1982年到1993年在省社科院工作的11年间,他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百余篇,赢得了“文学所才子”的桂冠,成为省内中青年评论界的佼佼者。曾凡老师热爱河南,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他把对家乡河南的那种挚爱深情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人的形象被严重丑化,这让绝大多数河南人非常气愤。基于强烈的担当意识以及对河南、河南人、河南文化的深入思考,曾凡老师勇敢地站了出来。这位文化斗士,心中萌发了“为河南人立传”的想法,于是就有了后来《我是河南人》这部生命绝唱的诞生。《我是河南人》是曾凡老师智慧与心血的生命结晶,书中揭示了河南人的精神,张扬了河南人的大爱,维护了河南人的形象,倾注着他对河南人的深情挚爱。

    生活态度之达观。曾凡老师由于长时间的操心和过度劳累,1999年4月25日他被迫住进医院。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内,他一直饱受着结核病、腹膜炎、肾病综合症、高血压、胃病、肠梗塞、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折磨。人生虽无常,但曾凡老师并没有选择向命运低头。了解曾凡老师的同事说,他生性耿直、豁达、豪爽、乐观,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有境界的学者。在困难面前,这位铮铮铁骨的硬汉选择了直面困难。“既来之,则安之”,即使是病痛肆虐,他也选择坦然面对,从不怨天尤人,始终能够以平静淡定的心态醉心于自己钟爱的科研事业。

    曾凡老师是我们身边的先进,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因为离我们近,所以他留给我们的是那种不经意间触动心灵深处的震撼。

    学习曾凡老师先进事迹的过程,无疑也是一场涤荡我们心灵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他的文章立论能够如此高远,文风又能够如此肆意?为什么他的学术素养能够如此深厚,知识面又能够如此宽广?为什么他的学术思维能够如此敏捷,而又能够如此超前?面对社会热点,为什么他能够迅速成文,而又能够新解频出?面对存在问题,为什么他能够实事求是,而又能够一针见血?面对遇到困难,为什么他能够勇于担当,而又能够坚强乐观。

    而我,而我们——身体健康、经过系统科研训练的新世纪新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在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是否应该对照身边先进,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是否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而能够勇于担当?是否应该不断锤炼自己而能够有所担当?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能够做点什么,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启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震撼,触动心灵深处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