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开展向王增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2-04-16    点击量:  583   作者:hnassadmin
【字体: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院“两增两提”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增强我院广大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精神,经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全院开展向我院原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增范同志学习的活动。

    王增范同志笔名曾凡,1954年1月生,河南郑州人。1982年7月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及文化研究。1993年至2001年先后任《跨世纪》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社长、总编辑,2008年2月聘任为研究员。2010年10月24日,王增范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57岁。

    王增范研究员热爱生活,热爱中原,热爱社科研究,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在生病住院的10多年间,仍顽强与病魔抗争,坚守所热爱的事业,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坚持在病床上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这期间,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文化产品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精神》《文学与价值生成》等文章近200篇;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童年的星空》和《包容的洛阳》,获得征文一等奖;《新时期文学中的“软化”现象》《谈谈文学的文化关照》等文章先后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随笔《旁观者》入选《2007年中国最佳随笔》;在病榻上完成的最后一部学术随笔《我是河南人》,凝聚了王增范同志的心血,饱含着他对故乡河南的挚爱与深情。王增范同志酷爱自己的专业,抗击病魔、笔耕不辍,直到手拿不动笔、指头点不动键盘为止,把研究和写作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增范同志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忱、对故乡的情怀、对人生的豁达,值得全院每一位同志认真学习。

    学习王增范同志,就要学习他以文报国的远大志向。王增范同志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深深懂得知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深知从事社科研究就是要以富有学术见解和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抱定了以文报国的远大志向。在近3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勤奋耕耘,刻苦钻研,先后发表文章近300篇,出版专著6部。即使是罹患重病,无法从事写作,他还坚持在病床上口授,请他人代为记录,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终于在生命弥留之际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我是河南人》,以最动人的乐章为其以文报国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习王增范同志,就要学习他热爱中原的赤子情怀。王增范出生于郑州市密县(今新密市),1岁多即随父母辗转石家庄、大连、沈阳等地。1970年下乡到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糜场大队插队落户,1975年招工回沈阳,1978年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他热爱家乡,热爱河南,把对故乡的挚爱深情融入文章写作中,融入到科研工作中。他撰写的《包容的洛阳》曾获得《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他满怀赤子情怀撰写的文学随笔《我是河南人》,揭示了河南人的精神,展示了河南人的品格,张扬了河南人的大爱,维护了河南人的形象,倾注了对中原大地和中原儿女的大爱与赤诚。

    学习王增范同志,就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的学者风范。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最为宝贵的品格,就是要坚持知识分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无论是在他从事的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领域,还是在当代文学批评方面,他始终坚持学者的良心,保持学者风范,不因个人好恶评价作家和作品,不因关系亲疏予以溢美或诋诃。面对学术研究界的浮躁和喧嚣,他有感而发,撰写了《文学的信仰》《文学与价值生成》《文学的当下意义》《文学的知识分子属性》《新时期文学的“软化”现象》《什么是真正的文学批评》等系列文章,明确指出:“你不关心价值,你不想参与社会批判,你不对大众负责,你就不是知识分子,你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家。”鲜明地表现出学者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学习王増范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王增范同志热爱本职工作,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待自己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在担任《跨世纪》杂志社副社长和主编期间,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职业修养,为《跨世纪》的经营与发展尽职尽责,殚精竭虑。经常加班加点和长时期超负荷工作,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出于对工作的热忱与负责,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拼搏,甘于奉献。回到文学研究所之后,他更是倾注了对研究事业全部的热爱与追求,在罹患重病住院期间,他依旧坚持学习,坚持科研,在国内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一批富有学术见解的研究成果,每年的科研定量考核都达到了优秀等次。他不顾病魔的折磨,在病床上坚持按照要求接受职称评审答辩,精神令人感佩。他在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写作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妻子记录,坚持完成了《我是河南人》这部对充满对河南热爱与赞颂的著作,表现出爱岗敬业的甘于奉献精神。

    学习王增范同志,就要学习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增范同志生性耿直、豁达、豪爽、乐观,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有境界的学者。他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坦然地面对各种困难,克服困难。在长达十多年病痛的折磨下,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情怀,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经常安慰前去探望的同事与亲人不要担心他的病情。身在病榻上,被病魔折磨到如此地步,他仍然始终保持平静而淡定的心态,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状态,不怨天尤人,不向命运屈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很多重要成果,为生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王增范同志这种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豁达自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院每一位同志认真学习。

    院属各单位在“两增两提”第二阶段,要把学习王增范先进事迹活动与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先进人物的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要通过学习先进,查找个人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自身素质、研究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部门在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工作效能等方面的差距与不足,并深刻剖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为下一阶段深入整改打好基础,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开展向王增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