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科院加快推进科研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思

2010-09-13   来源:www.cass.cn   点击量:1446
【字体:
    科研发展方式是科学研究为达到其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主要涉及如何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如何配置和整合科研资源、如何处理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等等。2003年,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方社科院以科研转型为重点,围绕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有地方特色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科研方式方法的创新,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模式。但是,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改革在继续、创新无止境,特别是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作为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地方社科院能否融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能否更好地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也面临着一个转变科研发展方式的问题。

    一是应着力推进科研思维方式转变。在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呼唤“智库”支撑的情况下,加快科研思维方式转变就成为地方社科院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交流与交融前所未有,发展对外部的依赖前所未有。特别是“后危机时期”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竞相进行深刻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迫切需要地方社科院从过去狭隘封闭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以开放的思维来关注世界走势、关注国内外变化,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去分析时局、借鉴经验、发现优势,找准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全局性的参考建议。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信息高速公路”情势下,任何一种发展机遇都会稍纵即逝,任何一次决策滞后都会陷入被动局面,这迫切需要地方社科院从传统跟踪式研究中走出来,以超前的思维去观察时势变化、关注政策走向、及时捕捉信息、迅速作出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前瞻性的参考建议。

    二是应着力推进科研组织方式转变。科研组织方式是指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和整合资源开展科研活动。优化有效的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学术潜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科研的整体效益和价值。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不乏有凭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取得重大科研成就者。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具有一定综合性、复杂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往往需要方方面面的智力支持,需要相关学科的联合攻关,从而取得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地方社科院从传统科研体制和组织方式中解放出来,打破区域空间、学科壁垒和论资排辈的纠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凭借各方面的优势,建立充满活力、富有创造的科研组织新机制。首先,应树立开门研究的意识,让研究工作和科研工作者走出去,扩大与外界的横向合作与联系,努力建立起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合作网络,使外部资源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例如,可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建立若干个省(市)情调研基地,实现合作研究、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其次,应加强与相关理论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高校人文研究机构及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联系,扩大学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互为优势、取长补短,从而使地方社科院成为当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高地。再次,应在地方社科院内建立稳固的协作攻关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要学会跨学科整合学术资源,集中后勤保障资源,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组建集体攻关的团队,使科研工作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联合攻关转变。

    三是应着力推进学科结构方式转变。学科结构方式主要是指学科的设置和布局方式。它关系着学科体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适应研究重大问题的需要,是否能够卓有成效地发挥智库作用。学科设置和建设的根本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因势而动、因势而为,不断调整学科结构。这就要求地方社科院把学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重点学科、建设特色学科、扶持新兴学科、鼓励交叉学科,努力构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特色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一方面,立足本院学术优长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重点学科,整合各种学术资源,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课题立项、成果实现、举办学术会议、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加大力度,形成能够代表自身学术实力的“学术拳头”。另一方面,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发展机制,鼓励和扶持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课题立项、经费支持、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增强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一方面,注重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和发展地方特色研究,立足地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学科建设,做到基础理论研究特色化、地方化,形成各自的特色基础理论研究品牌,使地方社科院真正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研究的高地。

    四是应着力推进科研管理方式的转变。科研管理方式决定着科研绩效、成果转化和学术水平。建立科学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管理,不断调动各研究领域、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地方社科院改革发展中的一项永恒课题。近年来,各地方社科院围绕科研管理方式创新,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科研管理模式。但科研管理方式必须随着形势的需要而变化,随着科研转型的需要而调整,逐步形成快捷高效、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方式,以实现科研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第一,应不断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做到把院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与成果运用部门评价相结合,跟踪检查与成果鉴定相结合,确保成果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第二,应不断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与党委、政府的沟通渠道,健全研究成果报送制度,使研究成果及时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构建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将各类科研成果以决策参考、学术报告、科普活动以及媒介宣传等形式对外传播,确保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应不断创新科研考核机制,贯彻“坚持标准、平等竞争、注重实绩、突出精品”的原则,坚持德才表现、工作业绩与利益分配相挂钩,逐步形成既有效率又体现公平的新型分配制度。第四,应不断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加大对重大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奖励力度,对进入决策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的成果给予重奖。

    (万银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地方社科院加快推进科研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