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选择河南是有远见的

女士们、先生们、韩商朋友们: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
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一位研究工作者,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目的是想说明,韩国朋友选择河南开展经贸合作是有远见的。
最近,中国政府公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河南省属于中国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开发的中原经济区,意味着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梯度增长原理,像中国这样的巨型国家,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具有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然后依次向内地梯度推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已经进入了完全有可能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的历史机遇。
一是河南自身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多方面条件。河南地处中原,条件优越,区位居中,物产丰富,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和粮食产量大省、第五工业和经济大省,是中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已经持续经过近30年的较快发展和积累,集聚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生产能力,硬件软件环境改善,政府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增强,企业和老百姓对市场经济理解加深,全省上下要求发展的愿望强烈。
二是中国沿海地区加工业出现了向河南这样的中部地区转移的内在要求。经过长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现在中国沿海地区现代化程度已显著提高,加工业、制造业生产规模巨大,但同时也迅速遇到了资源紧张、能源不足、用工荒、市场制约、发展空间不足等等问题,商务成本提高。特别是随着美欧经济危机、债务危机扩散,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扩大出口增长乏力,一些产业迫切需要向中部转移。近几年,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扩大内需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的沿海产业在今后10—20年将向中部地区转移。河南不仅加快发展的社会条件成熟,环境良好,而且相对资源丰富,能源充足,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富裕,市场潜力巨大,具备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多方面优势。
三是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重点扶持。目前中国经济受中央政府政策推动的作用还十分明显。国家制定的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河南等地确定为重点开发地区。从整个国家全局来看,河南是人口和人力资源密集区、农业和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冶金建材工业基地、机械装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轻纺工业基地,同时又是汽车工业、新能源、新动力、新材料、生物工程、现代中医药等高成长性产业基地,这些都是下一轮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国家将加大向中原经济区这些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
国务院出台的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明确了河南在国家的战略定位,河南是国家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点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就充分表明了河南省在中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上述重大机遇表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天时地利人和,正逢其时。正是基于对中原经济区历史机遇的深刻认识,河南最近鲜明提出了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其基本思路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探索一条“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
所谓“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就是要持续探索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走一条统筹城乡、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有效转移,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河南农村人口比例过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有效扩大内需、拓宽市场空间的需要。现在河南尚有6100多万人口在农村,人多地少,就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快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利益机制调整,引导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同时加大城市产业发展力度和规模扩大速度。比如,省会郑州市市区人口10年前只有200多万,现在已经接近500万。这是河南经济充满生机活力的巨大优势和动力所在。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河南经济社会面临的根本历史任务。历史上的河南,主要定位于农业省,发展步子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全省上下逐步形成共识,只有跳出农业抓农业,集中精力发展工业,才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南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思路,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产业聚集区,用先进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河南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河南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把国内外更多在河南有市场、有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吸引到河南。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在保持粮食优质高产前提下,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提高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能力,提高农副产品的工业加工度,大力发展高档方便安全食品工业。现在河南的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随着国家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使辽阔的中原大地成为发展的热土,必将给河南带来无限的商机,也必将给有远见到河南发展的外企、外资、外商带来发展机遇。
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将加快修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客运专用线网络, 5-8年以后,从郑州到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太原、万州、合肥,两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可以说高速铁路新一轮大建设的序幕已经在河南拉开。郑州新郑机场已被确定为国家重要航空枢纽。
河南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5000多公里,18个省辖市和90%的县全都通上高速公路,居全国第一位。到2015年底,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6600公里,18个省辖市将全部形成高速十字道,全省所有的县都可以通高速,有20多个出省口与周边省连接,内连外通、纵横成网的河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基本形成。
河南的高等院校已经突破100所,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150多万人。随着教育事业大发展,河南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必将迅速提升,以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认识和了解河南的发展机遇,不仅表现在上述硬件方面,真正深层次的机遇和动力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河南有上亿人口,农村人口就有6000多万,长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就像一种固化剂,把广大农村人口凝固在耕地上。而发展市场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开放社会,就像一种强力活化剂,把广大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激发起来,动员起来,离开耕地、告别乡村、走进城市和工厂,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数以亿计的民众激发起来,意气风发,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劳动、他们的创造、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消费,正在转化成为推动中原大地快速崛起的最为鲜活的巨大力量,也必将推进河南全省各地形成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广阔市场。
河南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河南与韩国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前景广阔。河南对韩国过去几十年经济迅速崛起的经验很感兴趣,对韩国的现代重工、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科技、汽车制造、动漫产业,以及医药、美食等服务产业的水平和成就都感受很深,韩国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曾在河南引起热播。而河南作为中国华夏历史文明的摇篮,作为中国新兴经济大省,有许多方面与韩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关系密切。韩国人熟悉的中国老子道教文化、易经文化、儒家文化、庄子墨子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唐诗宋词文化、武术文化特别是太极拳文化等等,大多根源都在中国的中原地区,现在河南的能源原材料产业、河南的农业农产品、河南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河南的文化动漫产业、河南要大力发展的汽车制造产业等等,都与韩国经济结构有很强的互补性。尤其是韩国的企业管理、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敬业精神、韩国在发展出口外贸过程中的做法、理念和模式,韩国在处理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与接受、吸引外来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对河南都具有借鉴意义。
借这个机会,我想就加强河南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四点建议:
一要加强沟通、促进了解。实际上河南与韩国的距离并不远,只相隔了一段海洋和山东省,而现在距离、交通、通讯已不算什么困难,不再是影响我们之间发展经贸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只有语言、文化、了解、理解等方面才是河南与韩国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障碍。为了两地共同的利益,我们今后一个时期要把促进双方的交流、沟通、了解、理解作为主要努力方向,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友谊、合作、商贸和文化交流。
二要建立组织、完善机制。要在政府之间、企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文化单位之间、高等院校之间建立起广泛的合作交流组织,可以考虑首先在政府间互设代表处或办事处,形成定期交流合作机制。以后要逐步从政府之间的合作形式为主,逐步转变为民间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主。
三要强化营销、促进旅游。河南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美好的山水,现在河南各方面条件成熟,完全可以成为韩国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而韩国的许多旅游资源也为河南游客所喜欢。政府要为双方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加便捷条件,旅游企业要加大营销力度,增强百姓对双方旅游点的向往程度,使潜在游客转化为现实游客,通过旅游市场的火爆建立起全面的经贸文化交流关系。
四是联合办学、语言先行。目前河南懂韩语的人才很少。抓紧培养韩语人才,已成为河南与韩国交流的迫切需要。可以通过韩国高等院校与河南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在河南选择2-3所高等院校创办韩语专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抓紧开办起来,河南也可以先期开办韩语速成培训,向韩国高校输送留学生,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突破双方合作的语言障碍和人才障碍。
刘道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