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呼唤教育投入革命

2011-04-25   点击量:1381
【字体:
    

    提出中国教育投入需要一场革命的思路,首先是基于对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是基于对当今中国众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严重短缺现实的认识,是基于对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提高国民素质历史任务的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信息时代到来,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和拥有人才的多少,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强弱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日益成为稀缺的战略资源。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对人口众多和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生存空间、社会就业、经济转型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只有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扩大教育投入,尽力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尽快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有效性,才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不久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人才问题时指出:“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胡锦涛同志在阐述建设人才强国时指出:“当今世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

    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科学论断,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对我们正确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切实扩大教育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现实和潜在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这里的劳动能力包括了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两个方面。就全社会而言,人力资源是内含在劳动者人体内的生产和创造能力,是以劳动者数量为基础、质量为主导的特殊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不仅强调人的能力和人的质量,而且强调人的社会贡献的真实有效性,强调人的劳动价值的实际创造性。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力资源,本质上在于人可以通过教育,凭借掌握的知识、技能、文化、艺术等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人力资源是具有能动性的特殊资源,它通过提高质量和素质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和优势。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认识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深刻揭示人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精辟概括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著名的《理想国》一书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并认为可以通过基础教育来发展人的先天能力。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较早认识到人力的作用,他认为,人力与物质资源对生产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人力的作用甚至比物质资源的作用更大。他提出: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抗衡;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工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论述了知识作为投资结果的思想,并将所有社会成员后天获得的有用才能作为固定资本的一部分。他指出: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并赚取利润。马歇尔则更明确地指出:所有资本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他把对人投资看做是在学校教育和家庭培养上的总投资,认为对孩子的抚养和早期教育方面的投资具有经济效应,这种效应相当于“人力资源的代际效应”。费雪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沃尔什在其基础上,试图测定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对人进行投资的收益率,从而成为第一个运用人力资源概念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家。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他通过对美国农业经济的长期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舒尔茨认为,对现代经济而言,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增加更重要,人力资源的质量,尤其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他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运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把经济增长主要增量归功于人力资本。在他看来,通过对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提高人口质量,可使一般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就是说,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经济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开发和教育,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通过投资和开发形成的,只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高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便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罗默、卢卡斯、贝克尔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被区分为一般化和专业化两类,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能够产生递增的效益,同时提高其他非人力资本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收益率,使总收益水平上升、经济实现增长,进而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价值和决定意义。

    20世纪末,随着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述了美国社会发展趋势,指出“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日本的土界 屋太一在《知识的价值革命》一书中,提出以“知识价值社会”取代“后工业社会”等概念。9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又在其新著《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到了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与一些国家开始接受和运用知识经济理论。随之而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原因时,纷纷强调专业化知识和人力资本是新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应用。世界银行2001年12月发布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必须推进知识革命,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指导思想。知识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这种同步性,并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此看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理论家对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价值的认识,而且也是整个人类世界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认识。事实上,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腾飞,对于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民族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高于物质资源开发的价值和战略意义,这不仅已成为理论家、实业家和政治家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极实施的发展战略。

    二、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有三大资源要素: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具优势的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它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动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优势的第一资源。同时,人力资源又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密切相关,具有坚实的物质实在性。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山水、树木、花草、物种等,物质资源包括土地、矿产、城乡、工厂和人类积累的一切物质性财富等,而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依附于人的资源,实质上主要是存在于人的大脑的智力。人的大脑进化的长期性、神秘性和智力开发潜能的近于无限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可贵性和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中国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应当对人力资源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能动的因素,而物质资源则具有相对被动性。一切物质资料和资源,包括工具、设备、仪器、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被动地适应人类的需要,不能自动地转化为生产力,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物力和信息资源只有被人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产生价值。人的能动性赋予了物力资源以价值,人力资源不仅使物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将物质资源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决定和影响物力资源的作用。应该说,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资源,但物质资源作用的发挥必须有人力资源的支配,而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增长,不仅体现在人本身生产力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渗透、影响到物质资本生产力的各个方面,如通过技术进步改善生产工具,提高原材料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善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等途径来提高物质资本生产力。因而,人力资源可以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数倍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的能动作用。从资源开发角度看,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表现为人力资源具有自我开发性。人可以自学,人可以打工挣学费供自己读书拿学位,人也可以借钱上学、贷款上学,实际上这都是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自己开发自身资源的行为。而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则不具备这种自我开发性。人力资源具有不断进化性。随着科技文化、文明进步和环境改善,人会越来越聪明,一代一代新人不断产生出来。这都是物质资源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人力资源具有创造性。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最大特征在于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并由于人的能动性使得人力资本各要素的内容不断更新,更新的过程本身包含了被动接受已有的知识和主动创造出新的知识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创新价值和难度亦不断提高。

    第三,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人力资源在本质上是一种再生资源。这是人力资源的根本属性,也是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物质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其原有的物质形态和价值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转化成新的物质形态和新的价值。而人力资源则不同,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不断付出一定的智力、体力,同时又不断地提高自己,补偿智力、体力的消耗,不断产生新的劳动能力。人力资源的再生性还体现在人口的延续上。由于人口处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中,劳动适龄人口中的人力资源也就处在不断再生产、再更新的过程中。

    第四,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存在于人的生命过程中,而人的生命是有阶段性的,是一个新陈代谢过程。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是幼年、少年、青年、成年到老年的时间聚集。因此,换一个角度说,人力资源本质上又是时间,而时间是无法贮存的,错过了时间,浪费了一天,失去了某一阶段,人力资源就空耗掉了,一般是无法挽回的。从受教育的实践看,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小学、初中耽误了,或者失去了受教育机会,长大想补回来总体上是很难的。正是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一个孩子一旦失去受教育机会,一下子就基本上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一个班级遇上一个教师水平不高,误人子弟,一学期过去就可能影响全班学生的命运。一个地方形不成尊师重教环境,学校质量差,教育水平低,就大体上决定了整个地区出不了多少人才。除了极个别人特别有毅力可能自学成才之外,一般的作为个体的人,一旦生命中任何一个阶段学习机会失去或受到耽误就不大可能补回来,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说 。

    第五,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持续增长性。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转化成新的产品形态便实现了价值增值,而且是一次性增值,以后随着产品使用时间延长,其原有的价值便会逐渐递减。而人力资源在开发、使用中能实现持续增值。例如,科技人员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每次开发出一项新产品,其自身价值就增值一次,随着这种开发的持续进行,可以创造新的财富,可以实现新的增值。正是这一特性使人力资源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取之不尽、不断增值的特殊资源。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和创新的过程。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保证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不发生贬值的情况下不断增值。这种持续性表明人力资源的积累过程具有长期性,而这种长期性也使得人力资源的收益期较长,并且见效慢。我们无法具体计算一个人受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直接收益和价值,但每一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效果中长期收益。相比而言,物质资本的收益期则较短,见效也较快。人力资源的这一特性也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主体必须克服短视行为,注重投资的长期效应。

    第六,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一般来说,人口、人力资源、劳动力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是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从社会学角度讲,人类劳动是群体劳动,人力资源处于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其形成、分配和使用都处于整个社会之中并依赖于社会,因而人力资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资源。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分配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人和人的才能不仅是被开发和利用的对象,而且也是包括物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开发的终极价值的体现。如果说物质资源开发主要提高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力资源开发不仅直接作用于物质文明,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一个地方的基本国民素质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自身的价值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人的素质的提高会增进社会文明程度,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等等,从而使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人力资源开发过程本质上也是把个体的人、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过程。

    三、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经济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种过度消耗自然物质资源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走更多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让更多的人口靠知识生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世纪,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力资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年度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是靠人力资源,四分之一是靠物力资源。因此,伴随着人类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进程,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第一,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最终基础。知识经济的形成表明,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仅意味着资本与市场要素的全球化,更意味着人力资源争夺的全球化。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已成为各个国家竟相吸纳和争夺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拥有量的大小,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和发展潜力大小的关键因素。现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已经从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转向了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高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这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人才资源质量越高、存量越大,其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就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社会进步与发展就越快,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引进人才上就更占有优势的地位。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欠发达,则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小,而这又会更进一步的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当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他们都具备人才争夺的基本载体和基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技、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才最集中的国家。这与其注重发展本国教育、培养本国人才和其高新技术发展政策密不可分。由于自然资源稀缺,二战后的日本十分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他们一方面派出大批管理、科技人员到美国企业进行培训,学习美国的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为了能吸引别国的优秀科技人才,不惜重金从美、英、德、法等国家引进技术和人才。日本政府还通过实施终身教育、教育立国等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实践证明,日本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政策,对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09年,面对美国金融危机 影响,日本进一步丰富、调整科技立国计划,明确提出以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000名高技术企业创办者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前者带动基础学科进步,后者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源,使资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减轻人类生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性。很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弥补其自然资源的不足。人力资源开发能增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资源。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强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人类可以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废料资源,并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高效合成材料和开发各种新能源,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可缓解资源紧张状况,而且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促使人们对教育、培训更加重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对人口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意识、文明理念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助于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文明的人文环境和智力支持。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既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又对人口的再生产和物质财富的再生产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改变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生育观念,减少超生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接受高等教育是最有效的计划生育措施。此外,一国的人力资本积累越丰富,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各种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就会被创新进取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企业家精神所取代,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为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文资源。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有一句哲理名言:“良好的公民教育是国家文明富强的基础”。2004年,笔者到一所监狱调查研究,在刑事犯罪的犯人中,95%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人员。绝大多数是小学文化和文盲。受到社会教育的水平决定了人口的文明行为水平。多建几所学校社会就少建一所监狱。

    第四,知识、智力和技能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本。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作为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资源配置上,它强调智力资源的开发和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投入。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的经济,即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传统经济中,大量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中,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在2007年以来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从事资本运作、金融炒作的行业受到重创,而具有现代科技支撑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信息、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总体上受影响不大。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的变化,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工作增多,知识强国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社会中,体力劳动者的多寡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可以通过使用极少资源就能创造出极大的社会财富。而影响这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变成了高新技术,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知识和及时适用的信息。苹果手机全部在美国 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基本上在中国进行、每部手机获取的利润,美国为750美元,而中国只有25美元,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价值。

    四、人力资源与科学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使我们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人为本的含意十分丰富,从发展角度看,就是人本身的发展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本。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明确发展以人为本,就集中体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资源看得较重,但对于人力资源往往轻视。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人不仅可以参加劳动、制造产品、积累财富等等,人的作用还在于能统合其他资源,统合物质、自然和人三方关系,使之脱离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但要成为有效的资源,必须对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只有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道德、精神、理想、创造力等特质,适应了物质资源开发和社会进步的要求,经济社会才有可能健康快速发展。

    在一个社会中,物质资源、物质财富都各有其重要性,是社会存在和人类生存的基础,然而人力资源尤为重要。人力资源成为现代社会和组织的战略资源,一方面来源于现代知识和信息社会的性质,另一方面来源于人力资源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动资源,即它在经济和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和处于中心地位;它发起、使用、操纵、控制着其他资源,使其他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和利用;同时它是唯一起创新作用的因素。整体而言,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系统的动力。正因为如此,维持与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就成为一个社会或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

    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说还在于物质资源的稀缺性。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一直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概括中国的基本国情,实际上这种概括仅仅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无论是国土面积、耕地面积,还是主要矿产资源存量,用总人口平均以后我国几乎都处于世界后列。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除煤炭以外的主要矿产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石、铝矾土、铜矿石等的进口量都超过了使用总量的50%以上,主要矿产品进口依存度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素质,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减少对国外矿产资源依赖,减少对国内矿产资源消耗,提高物质性矿产资源利用率。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物质资源,抑或是人力资源,实际上都基本处于一种资本化的状态,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就是人才资源;从知识、技能、思想、创造力的角度讲,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高级状态。如果说一个企业的一般员工为人力资源的话,那么,所有高级管理人员就是人才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口可以视为自然人力资源,而受过系统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和掌握现代生产生活技能的人口才是人才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构成人力资源的并不是人口的数量,其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因而,市场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的形成和成长不是无代价的或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财富,需要充分的社会投入。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是投资的结果、是开发的结果。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所说:人力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人一生下来就可以自然成为人力资源,而是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可以成为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四个方面:教育与培训、医疗与保健、鼓励劳动力流动、引进高素质移民等。其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最重要的途径,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据舒尔茨测算,美国1929~1959年间,国民收入增量中,有29%~56%来源于教育。因而在人力资源投资中,舒尔茨特别强调教育投资,把它作为人力资源投资的核心。而医疗和保健,一方面可以降低死亡率,增加未来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增强劳动能力,所以,它也是人力资源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用于劳动者国内流动的支出,也是人力资源投资,它可以调剂各地劳动力的余缺,并使劳动者人尽其才。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则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方式,它可以节省大笔未成年期的生育、抚养、医疗、保健费用,如果移民入境者有一技之长,特别是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那对接收移民国来说,就如天助,更是求之不得。正因为对高素质移民的理性认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对吸引世界各国高学历人才大开国门,他们建立的托福、GRE、雅思等考试制度,被认为是架在世界各国的高素质、高智商人才“收割机”。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评论:“中国北大、清华是美国最为肥沃的博士培养基地。”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保持美国全球创新能力强国的议案,提出从全球引进50万高素质创新人才,把20%研究生培养经费用于对留学生的补贴。可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人力资源开发说到底是一个投资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力资本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我国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发人力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尽快缩短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为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开发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把13亿多人口中蕴藏的资源最大限度开发出来,为21世纪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准备强劲的人力资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刘道兴: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呼唤教育投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