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豫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河南而言,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目标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在“十二五”期间应落实《建议》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河南。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河南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河南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94家,其中省属科研机构64家,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18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60万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位居中部各省第一位。目前,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已全部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8年全社会R&D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78.6%;17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在企业的有158家,省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基本都已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600多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第7位,居中部六省首位。
总的来看,河南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从全国来看,河南创新水平依然比较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多年来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与排名,河南区域创新水平2007和2008连续两年在全国的排名均为16名。与中部其它省份相比,河南的综合指标低于湖北、安徽和湖南。2008年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如下图所示:
从图上看,2008年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28.40,而排名第一的江苏综合得分55.63,相差近一倍,说明河南的区域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这主要是源于政府科技投入少、企业新产品产值少以及技术改造投入少等原因。此外,河南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的能力排名均不高,分别排在19位和22位,而2008年河南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26.52万人,仅低于山东(149.18万人)和广东(126.53万人),远高于北京(34.87万人)和上海(36.03万人),而北京和上海的知识创造水平分别位列第1、2位,这充分说明北京、上海的高层次人才远远高于河南,也远远高于全国;与河南可比性最强的是广东,从专业人才的数量看相差无几,但是广东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均排在全国的第3位,充分说明了广东的高层次人才相对充足以及人才的作用能够得到相对充分的发挥。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来推动科技进一步创新。
一是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使河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北京、上海、广东之所以知识创造能力强,主要是源于有大批高层次人才,其中有许多是海外归国的人才。因此,河南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和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二是整合力量,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目前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因此,要整合全省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若干个行业性工程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金融支持,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显示,企业创新能力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浙江、上海、天津和北京,同时这几个省市的创新环境也排在全国的前几位;而河南企业的创新能力仅排在第14位。因此,要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四是积极打造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网络体系。目前创新能力最强的江苏省主要得益于依托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创新能力都优于某个单一的大城市,包括优于北京、上海等科技资源集中的地区。多个中等规模的城市群有利于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体,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科技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
五是通过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来带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区域特色是区域经济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区域特色就很难有竞争力和牵引力。河南目前虽然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有一定特色和影响,但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还需要花大气力发展。
六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中介机构在全面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通过市场运作,促进河南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
河南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特别是优质高中的办学规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2009年的数据看,当年初中毕业生数为163.18万人,当年高中招生数为64.50万人,即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为39.5%,虽然比200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仍然偏低;而教育的城乡差别有目共睹,在城市尤其是重点学校,初升高的升学率在95%以上,相比之下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够考上高中的学生比例将远低于平均水平。
二是高等教育规模依然偏小。以每10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为比较,河南与全国比较这一比例明显偏低。如下图:
三是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07年河南教育经费投入合计为549.40亿元,高于全国大多数省份,低于广东(1073.48亿元)、浙江(851.33亿元)、江苏(705.86亿元)和山东(680.24亿元)。尽管河南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不少,但由于总体的学生数量远高于其它省份,生均经费依然偏少。以小学在校生为例,2008年全国小学在校生数为10331.51万人,河南就有1036.60万人,几乎占到全国的1/10,同样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和山东,2008年的小学在校生数分别为648.82万人和632.97万人,远低于河南。所以,相较而言,河南教育经费投入依然偏少,远远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的教学依然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
四是河南生师比较高,师资力量不足。从2008年统计数据看,河南各级学校的生师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师资力量依然不足。
河南省教育发展之所以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分析,还是教育体制方面的原因,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要确保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实行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即以国家办学为主,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鼓励发展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学校、私立学校,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二要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巩固“两基”成果,加大高中阶段教育。1995年以来,河南基础教育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和“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的情形下,更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以免出现反复。另外,要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目前更应关注农村教育,因为城镇已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因此要从资金投资和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应规范收费和教育质量,低收费、高质量,不能成为滥发文凭和牟利的机构,应切实承担起教育职责,为社会负责。
五要积极探索教育家和企业家、实业界合作办学的途径。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要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企业界、实业界的需要,共同协商,互惠互利,联合举办高等教育,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积极探索教育家与企业家、实业界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既可以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又可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人才。
三、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强河南人才队伍建设
“十一五”期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河南省加大了人才结构的调整力度,人才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高、中级人才增长迅速。中级以上人才比例增大。二是人才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三是人才年龄结构改善,人才队伍进一步年轻化。
河南省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开发型人才也严重不足。省内人才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多集中在省直和郑州市,基层和偏远地区人才占有量偏低,尤其是县以下人才比较缺乏。从所有制构成上看,机关事业单位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而企业的人才偏少,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更是匮乏。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实现中原崛起目标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河南都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走人才强省之路。
一要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经费的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及支持重大人才开发工程的实施。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人才资源。
二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认真落实中央和河南省有关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继续实施“河南省科技拔尖人才工程”,培养聚集一批在攻克科技重大项目、重大课题中起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技师学院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要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特别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管理人才。建立聚集人才的创业平台,坚持用项目聚集人才。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培训讲学、学术休假、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为河南省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人才租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才引智。
四要加快人才资源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资源基本数据信息库,全面构建河南省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形成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人才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人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现有各类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快捷的交流服务。将全省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实行科学化管理,对人才供需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并实行定期发布,发挥信息在人才供求机制中的导向性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开展网上招聘应聘、人才推荐、远程面试等活动,不断提高人才市场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课题组组长:张 锐 林宪斋
副 组 长:喻新安
执 笔:宋艳琴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