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优化产业结构
2010-12-14
来源:《领导参阅》2010年第67期
点击量:1310
【字体:大 中 小】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最大的瓶颈。以河南来说,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业。2008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前5位的行业分别为:建材、食品、煤炭、有色和钢铁,与2003年相比,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发展特征基本没有大的改变。产业技术含量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8%,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 、重点弥补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短板”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农业、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五个方面,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发展重点,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目前,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产业结构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制约仍然很大。在河南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没有摆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基本结构,产业分工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而且这种结构体系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成为制约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客观因素。其次,以系统转变方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如何从主要依靠微观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综合创新优势转变、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传统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转变、从现有的小规模块状布点逐步向高层次的规模型集中布局转变,难度较大。再次,产业同构造成过度竞争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不利影响。在以外延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主导下,河南省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特色不明显,趋同的产业结构,对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相关配套支撑系统的不完善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较大限制。河南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优秀创新人才少,基础学科的研究投入少,产学研合作不畅。
因此,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弥补河南省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短板”,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条件。
二、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
以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蓝图。中原经济区涵盖了河南省及周边省份部分区域,区域内的产业错位发展与有序竞争面临着新的形势,与其他经济区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到了新的层面,需要在产业体系规划与产业发展理念上进行创新,以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束缚。所谓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就是要突破传统产业体系对我们的观念束缚,突破“干我们熟悉的”、“干我们会干的”、“干我们能干的”产业发展习惯。
借助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产业体系的瓦解以及产业转移提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借助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展开产业结构调整,瓦解传统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或改造“三高一低”企业,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征的新产业项目或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高附加值环节比重明显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拓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空间,依托重工业优势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发展平台。中原经济区在能源、原材料以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上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比较缺乏的是附加值,往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空间巨大,要发挥好重工业的优势,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产业与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度与附加值,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
三、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点
理性把握承接转移的层次。以承接高附加值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承接层次,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目标承接层次。具体讲,应该积极承接和发展汽车与零部件生产及技术研发、环保装备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医药产品和研发、电子信息的研发与新技术、商贸服务、交通物流、金融服务业、企业服务中心、文化创意等产业和产业链。要提高环保门槛,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制度,对要进来的项目、投资进行严格的环评和能耗控制。不能只为短期经济增长而成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和受害者。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要把项目库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要通过项目策划和论证,加强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争取得到一批国家规划内里的好项目、大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通过深化投融资改革,激活投资主体,新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盯住产业扶持政策和自己的产业优势,抓好一大批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适合区域实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包装工作。
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引导建立各种类型的民间商会,为沿海与内地的产业合作与交流穿针引线,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和企业合作。在继续抓好会议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小分队招商、以贸引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的基础上,加强招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使招商引资进入规范化、高效率运行轨道。强化产业链招商。利用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组团式投入。依据地区实际和发展需要,打造“产业链招商”主体,强化“产业链招商”载体,构造“产业链招商”服务体系。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协调重大生产要素为关键,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帮助移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项目引进、用地、审批、开工建设全过程实行特事特办,组织相关审批和服务单位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在土地、规划、环保、建设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运用法律、制度手段组织和管理经济,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严肃查处损害市场环境的人和事,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起来。
课题组组长:张 锐 林宪斋
副 组 长:喻新安
执 笔:喻新安
(B)
一 、重点弥补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短板”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农业、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五个方面,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选择发展重点,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目前,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传统产业结构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制约仍然很大。在河南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没有摆脱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基本结构,产业分工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而且这种结构体系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成为制约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客观因素。其次,以系统转变方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存在较大难度。如何从主要依靠微观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综合创新优势转变、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传统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转变、从现有的小规模块状布点逐步向高层次的规模型集中布局转变,难度较大。再次,产业同构造成过度竞争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有不利影响。在以外延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主导下,河南省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特色不明显,趋同的产业结构,对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后,相关配套支撑系统的不完善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较大限制。河南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基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优秀创新人才少,基础学科的研究投入少,产学研合作不畅。
因此,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弥补河南省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短板”,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条件。
二、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
以创新理念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蓝图。中原经济区涵盖了河南省及周边省份部分区域,区域内的产业错位发展与有序竞争面临着新的形势,与其他经济区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到了新的层面,需要在产业体系规划与产业发展理念上进行创新,以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束缚。所谓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就是要突破传统产业体系对我们的观念束缚,突破“干我们熟悉的”、“干我们会干的”、“干我们能干的”产业发展习惯。
借助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产业体系的瓦解以及产业转移提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一段时期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借助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展开产业结构调整,瓦解传统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或改造“三高一低”企业,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征的新产业项目或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高附加值环节比重明显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拓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空间,依托重工业优势打造强大的制造业发展平台。中原经济区在能源、原材料以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上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比较缺乏的是附加值,往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空间巨大,要发挥好重工业的优势,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产业与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度与附加值,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
三、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点
理性把握承接转移的层次。以承接高附加值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承接层次,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目标承接层次。具体讲,应该积极承接和发展汽车与零部件生产及技术研发、环保装备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医药产品和研发、电子信息的研发与新技术、商贸服务、交通物流、金融服务业、企业服务中心、文化创意等产业和产业链。要提高环保门槛,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制度,对要进来的项目、投资进行严格的环评和能耗控制。不能只为短期经济增长而成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业转移的承接者和受害者。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要把项目库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要通过项目策划和论证,加强与国家规划的衔接,争取得到一批国家规划内里的好项目、大项目;要通过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通过深化投融资改革,激活投资主体,新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盯住产业扶持政策和自己的产业优势,抓好一大批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适合区域实际、具有一定比较优势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和包装工作。
创新招商引资方法。引导建立各种类型的民间商会,为沿海与内地的产业合作与交流穿针引线,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业和企业合作。在继续抓好会议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小分队招商、以贸引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的基础上,加强招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使招商引资进入规范化、高效率运行轨道。强化产业链招商。利用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组团式投入。依据地区实际和发展需要,打造“产业链招商”主体,强化“产业链招商”载体,构造“产业链招商”服务体系。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协调重大生产要素为关键,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帮助移入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项目引进、用地、审批、开工建设全过程实行特事特办,组织相关审批和服务单位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在土地、规划、环保、建设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确保项目“零障碍进入和零障碍实施”。运用法律、制度手段组织和管理经济,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严肃查处损害市场环境的人和事,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起来。
课题组组长:张 锐 林宪斋
副 组 长:喻新安
执 笔:喻新安
(B)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