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圆满落幕

2012-09-05   来源:院信息中心、哲学与中原文化所供稿   点击量:3858
【字体:
    2012年8月26日上午,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会场

    2012年8月26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广智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2012年8月26日上午,河南省老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锐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2012年8月26日上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教授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2012年8月26日上午,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群言出版社社长范芳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北京大学道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2012年8月26日上午,周口市市长岳文海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2012年8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代表国内与会学者讲话

    2012年8月26日上午,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在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讲话

    2012年8月26日上午,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之代表接受聘任证书

    2012年8月27日下午,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闭幕式上河南省老子学会执行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赵保佑研究员作论坛总结

    2012年8月26日,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开幕式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北京大学道学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老子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河南省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于8月26-27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隆重召开。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分论题为“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老子与儒学及诸子百家”、“老子与道教、佛教”、“老子思想在东亚的影响”、“老子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老子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老子文献的研究与整理”、“老子故里(鹿邑)专题研究”。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韩国6个国家,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内14个省市40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海内外专家学者约50人,及领导、嘉宾、媒体记者和各界代表共计300多人出席了论坛。

    26日上午,在鹿邑县影剧院举行了论坛开幕式,由中共周口市委常委、鹿邑县委书记陈志伟主持。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河南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老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锐,中共周口市委书记徐光,周口市市长岳文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群言出版社社长范芳,北京大学道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河南省老子学会执行副会长赵保佑,周口市政协主席穆仁先,中共周口市委宣传部部长陈锋,周口市副市长田永红,河南省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河南省政协原秘书长李清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荣晋,俄罗斯国际公益慈善基金会主席鲁斯兰•贝拉莫夫,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前排就坐。

    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创新发展中华文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河南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为华夏文明铸就了思想的根基,老子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当今提倡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跨越时空的回应;老子文化中的“道法自然”与遵循规律的环境保护意识,“知和曰常”与稳健均衡的生态平衡思想,“去奢从俭”与提倡适度消费的发展观,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值得努力挖掘,大力弘扬;老子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十分深厚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高度的勇气和自信。

    中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鹿邑是老子的诞生地。近年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大力开发中原文化,弘扬根亲文化,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实施老子文化开发,并把老子文化旅游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响亮地提出了“文化兴县”战略,着力打造“老子故里、中国鹿邑”文化品牌,对老子文化的传承创新必须拓宽视野。

    河南省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老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锐,受会长王明义之委托在致辞中指出,老子是从中原大地上产生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哲学以“道法自然”为核心构建“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的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世界本原与整体统一,系统阐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相一致的终极基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以建设文化强省,应从老子文化中摄取思想精华来积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本次会议以“老子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老子与儒学及诸子百家”、“老子与道教、佛教”、“老子思想在东亚的影响”、“老子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老子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老子文献的研究与整理”、“老子故里(鹿邑)专题研究”等为分议题展开,愿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实现中外先哲世界大同理想尽心尽力。

    周口市市长岳文海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借此弘扬老子文化、传承历史文明、繁荣文化产业的盛会契机,通过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建言献策提供的宝贵意见,结合老子文化“早、深、用、和”特点,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博弈中,深入发掘老子思想中超越时空、民族、国界的强大生命力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精神合力,推动当代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扩大老子思想的文化感染力和国际影响力。作为老子故里鹿邑有责任、有义务和有使命付诸行动,在实施“老子文化兴县”战略上要有一个规划体系、一个常设机构、一个发展平台、一批重大项目、一批专业人才,积极推进老子文化产业繁荣与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范芳受主任梁晓声教授特别委托出席论坛并讲话,她指出,此次“2012•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应是自2005年鹿邑“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台湾“2006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西安、香港“国际道德经论坛”、2011年南岳衡山“国际道教论坛”之后,世界老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盛会;是集中研讨老子道家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和21世纪中华文化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多年来,民盟中央各届领导对河南的发展十分关注。曾任民盟中央主席,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为我们总结出了文化自觉论十六字:“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全面客观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化自觉进行了解剖,为凝聚中华各民族和世界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有效途径。这对我们今天的老子论坛是一个启示和引导。费老自1987年至1997年间先后七次来河南实地调研,考察民意,深入思考,建言献策。由民盟河南省委新近所编的《费孝通谈中原经济》一书,可感知费老晚年,其足迹、心迹、笔迹饱含了对中原河南的深情和厚爱。张梅颖副主席曾专程来豫参加河南特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高层论坛。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民盟中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此次参与共同主办论坛,也是我们与国内学术界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包括老子道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奉献社会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在致辞中说,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多次交往和交流并互相切磋,究天人之道以探生民之理,形成了儒道两座中华文化的高峰,对探讨中西文明以及儒道与诸子百家学说的关系有鲜明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作为老子故里周口鹿邑县,长期致力于老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作了重大贡献。今后中国孔子基金会与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老子学会等单位应加强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和支持,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李存山教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中江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道学文化研究中心、鲁斯兰•贝拉莫夫代表海外专家学者、葛荣晋教授代表国内专家学者、李清彪理事长代表承办单位也分别作了讲话。最后,河南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赵保佑宣布“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35位特邀研究员名单,并向特邀研究员8位代表颁发了证书。

    开幕式期间,论坛组委会安排与会嘉宾、专家学者专门考察了老子故里的太清宫、老君台、明道宫、老子广场等文化遗址,让远道而来的与会者感受到老子故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增加海内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对老子故里的感知和理解。为此,海内外专家学者建议,对老子文化的传承创新必须拓宽视野,寻找老子文化的现实社会的结合点与生成点,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回应时代呼唤,顺应文化需求,大胆创新创造,走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之路,通过活化故事和再现场景,融入新的元素,植入新的形式,从而创造出既具传统因子又富时代特色的新文化产品,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家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把老子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突破口和支撑点,为华夏文明的传承创新探索一条新路。

    开幕式之后,与会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26日下午14:10-16:30,举行第一次大会主题演讲,由河南省老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张锐主持。计有八位国内外老学研究专家作主题演讲:第一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保佑,他以《发掘老子文化价值 传承创新华夏文明》为题,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依托、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民间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走创意与科技融合之路”五个方面,阐述以老子文化为突破口和支撑点来回应时代呼唤并大胆创造、探索文明新路。第二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存山,演讲题目为《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他认为老子的伟大在于原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和孔子创建的以“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为中心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范式,形成儒道两家共同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普遍架构,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为一体。第三位,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谢林德,他主要讨论汉代扬雄对《老子》思想解释及其异同,通过宇宙根源和人的心神基础的“玄”概念启发《太玄经》哲学思辨,比较分析在中国思想观念史中“玄”的意义变迁,说明《太玄经》新诠释对后来《老子》思想的影响。第四位,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曾春海,他根据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和山涛对老子思想的诠解和体悟,并从他们的代表著作、生命特质、生活情趣和言行方式考察了老子精神、老学元素和老子政治智慧的诸多体现。第五位,日本女子大学教授谷中信一,他以《老子》文本变迁过程的素描,探讨了“执一”思想在《老子》经典化进展中的作用,指出其适应天下大一统的时代意识要求,并由此构建了以“道”为基础的专制统治体制理论的根本原理,而在后汉时期迎来了向道教经典化迈进的新舞台。第六位,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他以《老子》中的“德”、“天”和“自然”为基点,指出先秦早期道家的“德性论”和“人情论”有庄学和黄老学两个进向,前者是个体化、个人性的自然自在,后者是社会化、政治化的道德作为。第七位,美国达慕思大学教授邢文,按照简帛研究的方法原则即“透明释文与关联复原”,利用秦隸本《老子》书法形式特征和写作特点,恢复先秦出土《老子》古本系列的本来面貌。第八位,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戴卡琳,她以《孰知轻重?杨朱和墨子之间的区别》为题,用《庄子》中关于“孰知轻重”一组对话,解析了墨子学派和杨朱学派的思想差异与政治诉求。

    26日下午16:50-18:30,第一次分组会议发言与讨论,共三场,每场2位主持人和4-6人主题发言,另有专家学者旁听和提问,需要发言人答疑和主持人点评、总结,与大家适当交流分享,地点在迎君国际酒店A座4楼。

    第一会场由武汉大学教授黄钊和南开大学教授乔清举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员田辰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康中乾、《哲学研究》编审罗传芳、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北京大学教授张广保和河南社科院研究员杨海中,他们依次从“老子思想价值取向与所谓现代文明”、“老子'道’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奠基意义”、“怎样看待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省”、“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科学与人文的'无为’智慧”六个论题作了简要阐述,大家关注的重点在老子思想的文化价值、文明反省和生态智慧,集中讨论了世俗价值与终极价值的关系内涵的多元性、相对性,以及道家文化与道教精神的思想关联及其传承递进。

    第二会场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霞与河南商丘学院教授高建立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中原、河南社科院研究员安继民、俄国作家布罗尼斯瓦、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翰卿分别从“老子的人民史观”、“儒道互补视域下的道家逻辑起点”、“老子和西方现代文化理论”、“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融通”作陈述。争议主要集中在民本与人本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定位、原始儒道两家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互推与等值的证立,这些涉及老子思想中神本与官本的消极影响、逻辑设定和理论推导的周延说明。

    第三会场由韩国首尔西江大学教授崔珍皙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昱主持,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远国、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永宽、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应超、中山大学副教授张永义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匡钊分别从老子形象、老子神化过程、道教老子、老庄学、道家方士五个层面作认真解读,涉及了历史考辨、神话传说、经典弘扬、佛学理解和养生方术,大家感兴趣的是人神的生命关联和佛道两教的文化对接。其中有学者提出,解惑可能是神学建构不同于哲学建构而奠基在人神同体、中国文化信仰区别于西方基督文明而注重现象性与现实性。

    26日晚,鹿邑县影剧院举行“天音和韵——感悟老子咏颂会”。包含古乐《朝乐》、《鹿鸣》、《梅花三弄》、《苏武牧羊》、《阳关三叠》和《满江红》,朗诵《智哉 老子》、《与中国同行》,独唱《上善若水》、《老子》和《天长地久》,古琴《流水》、《捣衣》,二重唱《大道》,童声《咏读道德经》等。

    27日上午,在鹿邑县影剧院举行了“老子文化大讲堂”,由北京大学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王博教授演讲。他以老子生平与社会现实从“老道”、“柔弱”、“宽容”三方面对其思想内涵进行阐释,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颇有启示、大受欢迎。周口市、鹿邑县领导,科级干部,师生代表,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全体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会员等1000余人到场聆听。

    与此同时,08:00-10:00,举行第二次分组会议发言与讨论。

    第一会场由武汉大学教授徐水生和黑龙江教授柴文华主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霞、南开大学教授乔清举、长安大学教授商原李刚、河南社科院助研代云和袁永飞五位代表,分别就老子思想的“圣与民”、“尊严”观、自治之道、政治哲学、文化生命作主题发言。有学者对老庄的德道尊严论与传统儒家的德性尊严论在西方神圣与法律尊严论中的理论定位,老子思想的圣人主体、自治方式和自由视角的论证理由,提升到对其抽象的概念推理与具象的情景分析的内外关联等提出了质疑,演讲者回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从道德而非政治角度讲尊严、哲学思辨与历史分析相得益彰且各有所指。

    第二会场是《哲学研究》编审罗传芳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主持,讨论议题有全国社科规划办研究员董京泉的“关于老子'道’的实质”、台湾华梵大学副教授伍志学的“老子绎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鲁庆中的“'道’:在无的向度上”、河南社科院研究员高秀昌的“老子'爱’的四重涵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高建立的“老子的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评估”,大家比较关注的是老子思想“有无”内涵的互动诠释与“爱”义界定及其在西方博爱视域中的推演比对。

    第三会场是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和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固盛主持,日本熊本县立大学教授山田俊、湖北大学教授吴成国、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王伟凯、三峡大学副教授马鹏翔和鹿邑老子文化开发办公室主任陈大明,他们分别从传记考察、历史变迁、哲理探究、宋陈文化与民间传承,阐述了老子思想演变的文献依托、经典塑造、意义追求、地域环境和社会生活,观点争论主要在文献考证的有效性和连贯性、民间样式的确定性和转承性。

    10:20-12:00,第三次分组会议发言与讨论。

    第一会场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曾春海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静主持,复旦大学教授李若晖、台湾大学副教授林明照、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托马斯、山东大学教授邓联合和河南社科院助研徐幼萍等从老子的言说表现、哲学洞识、自我认知、话语模式与教化方式作演讲,讨论焦点集中在老子哲学自我认识的主体性、客体性、综合性、实践力与话语方式的逻辑判断、推导过程、经典塑模、普遍意义。

    第二会场由河南社科院研究员王永宽主持,提交论文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武金的《墨家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强昱的《老子<道德经>的章次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固盛的《<老子集成>的学术价值》、黑龙江大学教授柴文华的《冯友兰的老子观研究》、河南社科院助研齐建英的《传承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河南老学研究》等,大家感兴趣话题在于墨子及后学与老子哲学的关系定位与文献支撑、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定位与思想价值。

    第三会场由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翰卿和陕西社科院研究员张应超主持,武汉大学教授徐水生、中国社科院副编审周永琴、中南大学英语系主任辛红娟、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章媛、河南社科院研究馆员丁巍和河南大辞典执行主编石小生分别以汤川秀树、道与德、女性主义、核心词英译、梵文《老子》史事、老子故里为题作陈述,涉及老子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现实意义、传播形式、内涵解读、人物故事,分歧在传统文化如何回应人类中心主义全球化和科技至上主义现代化而超越现代性、中西文化对译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向度怎样保证文本价值。

    27日下午,举行第二次全体大会主题演讲,地点:迎君国际酒店F座5楼会议室,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中原和河南社科院研究员高秀昌主持。首先发言者是北京大学教授王博,主讲题目是《<道德经>的精神》,他以第四十九章为依据,从西汉史家司马谈“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和魏晋名士王弼“崇本息末”的精神基调,梳理圣人和百姓的意义关系、德善和德信的实现途径、节制与宽容的生命指向,认为其节制权力是因循自然而宽容百姓意味着虚无即虚怀若谷或忘我私心。第二位,韩国首尔西江大学教授崔珍皙,他认为,老子的“贵身”和杨朱的“为我”不是利己和解放的个人主义,而是治天下的重要战略,反对“名”结构化的人为价值体系和理念原则的束缚,张扬“实”的自我存在的能动自律和价值选择的开放,自觉洞察个人尊严并适当处置个人欲望而担负世界责任。此后,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教授牟博、武汉大学教授黄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他们分别从老子思想研究的方法论、整体观和中心说入手,具体分析其可能存在的研究路径的正当选择,其完整蕴含本体论、辩证法、认知论和政治哲学的老子哲学,以及老庄自然主义的非人类中心观念对人类中心观念的反省与要求。第六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静,以《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指归》为参照,结合《老子》第42章检讨《老子》文本与汉代宇宙论的关系。第七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从生态危机、人格异化和心灵危机入手,解析外国人眼中的《道德经》的时代呼声和救世价值。他特别强调,老学研究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中国人作为老子的后人理应以更大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去学习和研究老子思想、学说与文化。第八位,周口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王汝印,他指出,女娲文化遗迹、习俗、祭祀、传承等对老子思想体系形成有深切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宇宙之母、天地之根的敬畏和人类生殖之门的敬仰,升华为处下、化生、守柔、见弱的伟大母性智慧,并且成为老子故里、华夏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主题演讲之后,提问答疑阶段主要集中讨论了:一、道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应怎样合理分析,二、中西文化、文明、文本对话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追求如何协调平衡。提倡道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主义拒绝虚无主义,坚守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主义防治功利主义;走出文化狭隘主义的自以为是开放生命世界,维护民族主体价值与尊严的合理诉求充分交流沟通。

    发言、讨论结束之后,举行论坛闭幕式。河南省老子学会执行副会长、河南社科院正院级干部赵保佑在发言中将此次论坛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充分准备、成功举办,感谢支持、增进合作,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他指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老子思想文化、传承创新华夏文明、建设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此次论坛承办单位之一的河南省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会于2010年7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正式成立。作为非公募基金会,宋河老子国学教育基金将以传承中华文脉,提升国民素质为己任,全力落实胡总书记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构想,资助教育,回报社会!

    此次论坛颇受海内外媒体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香港《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时报》、《河南日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等30多家媒体与会参访并报道。

    我院参加此次论坛者有:张锐研究员、赵保佑研究员、杨海中副研究员、王永宽研究员、何大明研究员、高秀昌研究员、安继民研究员、丁巍研究馆员、代云助理研究员、齐建英助理研究员、袁永飞助理研究员、徐幼萍助理研究员、李红梅科长等,提交论文并发言者为:赵保佑与卫绍生(《发掘老子文化价值 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杨海中(《科学与人文的“无为”智慧》)、王永宽(《老子神化过程论略》)、高秀昌(《老子“爱”的四重涵义》)、安继民(《所有的子是人:儒道互补视域下的道家逻辑起点》)、丁巍(《梵文<老子>首开<老子>外译输入西域走向世界之先河——唐玄奘法师奉敕领译梵文<老子>史事述略》)、代云(《个体人立场下的自由与秩序》)、齐建英(《传承与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河南老学研究》)、袁永飞(《老子“道生”思想的生命意象与文化德能》)、徐幼萍(《论老子“行不言之教”的道德教化方式》)等。另,赵保佑、高秀昌、丁巍三位被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聘为“特邀研究员”。

    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70余篇,经选入会者约67篇。论坛之后,将汇集整理并交由国家一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丁巍、袁永飞执笔,所选照片图2~9为鹿邑苏献智先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