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求进促发展 扎实开局谱新篇

2012-12-24   来源:本文摘自《河南日报》2012年12月21日第9版   点击量:1890
【字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持续探索“两不三新”科学发展路子,经济运行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展望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把握好持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开好局。

   
    
  

    2012年河南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运行呈现出高位回调、筑底回升、转增并举、民生改善的基本特点

    ●开放招商效应、转型升级效应、“三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效应、新型城镇化引领效应、中原经济区建设效应日益凸显

    201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握持续求进总基调,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扩需求、调结构、抓改革、创优势、惠民生,经济运行呈现出高位回调、筑底回升、转增并举、民生改善的基本特点,开放招商效应、转型升级效应、“三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效应、新型城镇化引领效应、中原经济区建设效应日益凸显,有效支撑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河南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实施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行动计划,先行先试、务实发展,在形势复杂多变和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河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突出矛盾正在破解,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亮点优势不断增多。全年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较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重点项目推进明显提速,对投资增长形成强力支撑;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扩大,发展方式转变成果进一步显现;开放招商取得新突破,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镇承载能力继续增强;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预计2012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3%左右,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良好态势。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实,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争取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扶持,河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更加明晰、作用更加突出,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规划,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持续推出,有助于河南赢得主动、赢得机遇,乘势而上、加速崛起。二是随着河南“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持续提升,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不断强化,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三是今年以来河南强力推进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开放招商、机制创新、载体建设等举措成效进一步显现,整体竞争力在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为持续求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3年河南经济发展面临五个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稳粮保粮难度增加 ●要素制约日益凸显 ●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体制改革难度增大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国际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与影响还在持续显现。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结构调整任务相当繁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扩大有效需求还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从省内看,随着有效需求不足矛盾进一步上升,沿海地区经济增速回落向我省的传导效应逐步显现,加之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在逐步解决之中,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稳粮保粮难度增加。目前河南在已经实现粮食“九连增”的情况下,要继续保持高基点稳产增产面临重大挑战。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目前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存在着大量的病险隐患,许多地方河流堤坝、水塘塘坝及田间渠道滑坡、裂缝、渗漏、垮塌等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农业服务体系存在不少缺漏短板。由于经费不足、机制老化等原因,我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知识老化、设备陈旧、人员缺位等问题突出,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保障不足。三是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周期长、风险大、附加值低,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之缺乏农业风险的转移机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要素制约日益凸显。一是建设用地需求缺口较大。“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建设用地需求为60万亩,但是新增建设用地供给只有20万亩,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用地需求。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强度大的好项目难以落地,成为影响当前工业投入、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二是资金瓶颈制约依然有待破解。尤其是小微型企业仍然普遍反映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惜贷、抽贷、压贷现象仍较为普遍。三是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省用工难已经从结构性的技术工短缺向普工不足蔓延,构成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四是支撑发展的资源环境明显不足。河南工业结构偏重,“粗、低、重、耗”产品过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强度大,环境承载力不足。

    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一是全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不少部门抓经济发展仍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和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科研平台少、领军人才少、高新产业少,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企业科技投入小,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依赖引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完善。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四是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尚未建立,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体制改革难度增大。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的阻力增大。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走向深水区的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其他体制改革的掣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特别是收入分配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难度较大,制约着经济活力的进一步释放。二是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困难较多。由于思想解放不到位、各项改革配套不足等原因,我省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交叉错位”、“断层缺位”、“争利越位”等现象,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障碍。三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任重道远。我省行政体制还存在着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结构不尽合理,行政运行机制不尽完善,一些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行政效能不高等一些亟待改进之处,行政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难题。

    未来河南经济发展拥有五大红利

    ●人口红利 ●改革红利 ●开放招商红利 ●新型城镇化红利 ●产业转型升级红利

    人口红利。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根据第六次河南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省劳动人口比重达到70.64%,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表明河南正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与此同时,2000年我省总抚养系数为32.9%,2010年降低到29.36%。这意味着我省社会供养负担相对较轻,意味着有更多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形成河南经济增长重要拉动力量。根据河南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判断,我省人口红利期有望持续到2035年左右,为我省“十二五”乃至今后20年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改革红利。我国过去30年已经证明,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未来将再次证明,改革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其本质就是改革红利,我省进一步改革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国务院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导意见赋予我省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我省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在新一轮改革热潮中,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要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增量与存量、效率与公平、改革与法治等重大关系,奋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形成支撑我省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开放招商红利。长期以来,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第五的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近年来,河南持续推进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把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五年来,全省共引入世界500强企业73家,国内500强企业128家。这些企业在河南的巨额投资,培育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一批支柱产业,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成为促进今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新型城镇化红利。当前,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长期以来,城镇化率低始终是我省发展的短板,也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聚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水平低意味着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我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引领战略,持续推进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红利逐渐释放。按照河南“十二五”规划,2015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以此测算,每年全省城镇化率要增长1.8个百分点,即每年要新增加近180万城镇人口,五年累计增加近900万城镇人口,将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巨量内需,形成河南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

    产业转型升级红利。长期以来,河南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基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河南经济增长动力已发生根本转变。1~9月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食品加工、轻工、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这一转变结束了河南省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的局面,有效减弱了河南工业、投资等主要指标回落的幅度,为明年及今后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根本动力。

课题组长:喻新安、谷建全 课题组成员:袁凯声、吴海峰、龚绍东、王建国、完世伟、王玲杰、陈明星、唐晓旺、袁金星

执笔:完世伟、王玲杰、唐晓旺、袁金星

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持续求进促发展 扎实开局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