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

2012-06-28   来源:院“两增两提”主题教育活动办公室   点击量:1739
【字体:
    学术报告会会场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谷建全研究员主持报告会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对报告会进行总结

    6月2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震中研究员应邀到我院作了《学术推进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谷建全副院长主持,我院文学研究所、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图书馆、《中州学刊》《企业活力》《跨世纪》杂志社等部门的科研人员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

    王震中研究员的学术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考古发现与中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明地位、中原早期文明研究中有待深入的若干课题、对河南省社科院如何从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方面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几点建议。

    王震中研究员首先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考古发现讲起,梳理了甲骨文与殷墟、陕县庙底沟、裴李岗文化,以及舞阳贾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等,这些历史考古发现与发掘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意义。他指出,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均发生在中原地区,在整个华夏文明即中国文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也决定了中原文明得天独厚的历史地位。中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与重心,中原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是一致的,这些也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原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原因。

    接着,王震中研究员针对中原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的标准问题、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时间与空间问题、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过程与路径问题、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与形态问题、关于夏文化的界定问题、使用碳十四系列数据与夏、商的分界问题等。王震中研究员在讲解学术界在上述问题中不同学说的同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例如,对古代国家的定义,他认为“是拥有一定领土范围和独立主权、存在阶级、阶层和等级之类的社会分层,具有合法的、带有垄断特征的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的政权组织与社会体系”。而对于“夏文化”的定义,他认为,可以定义为夏王朝时期夏后氏(夏王族)的文化。

    王震中研究员非常关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就河南省社科院如何从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方面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探源工程的成果,为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服务;二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廉政建设,并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民间;三是要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借鉴历史文明;四是建议河南省社科院能够与国家一级学会合作,对出现的新情况或者是有新发现、有新研究的重大课题旧话重提,让学术界与文化界的注意力、关注度重新转向中原。

    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对报告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王震中研究员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学术大餐,王震中研究员的学术报告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建设性等特点,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针对中原百年来的考古发现进行了阐释,不仅分析了中原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原因,而且还就我院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议,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很有启发,具有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莅临我院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