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2-02-15   点击量:1430
【字体:
    资料图片------------编者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完善城乡开发空间布局,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提升轴带发展实力,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新格局。

    深化中原城市群发展。创新发展机制,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加快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不断增强中原城市群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其打造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建成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核心增长极、中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强化郑州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洛阳的副中心地位,着力构建环郑州都市圈和环洛阳都市圈,形成“双核”“双环”并立互动的战略格局。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两市电信、金融等公共服务对接,实现电话号码区号统一、银行服务同城,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通道,积极推进郑州与洛阳、许昌、新乡、焦作等群内城市的发展对接,积极推进郑许一体化、郑新一体化和郑焦一体化,实现郑州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

    提升轴带的发展实力。依托交通通道,大力发展发展轴带经济,培育打造一批城镇发展带和发展轴。依托徐兰客运专线、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通道,构建横穿东西,连通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商丘及其他沿线城市的陇海城镇发展带。依托石武客运专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等重要交通通道,构建纵贯南北,连通郑州、新乡、鹤壁、安阳、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及其他沿线城市的京广城镇发展带。依托侯月-新菏铁路等重要交通通道,构建连通新乡、焦作、济源及其他城市的南太行城镇发展带。依托洛阳—漯河—阜阳铁路、南洛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构建连接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及其他城市的伏牛东城镇发展带。依托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公路等,培育连接南阳、信阳等城市的宁西城镇发展轴。依托大广高速公路等,培育连接濮阳、开封、周口等城市的黄淮海城镇发展轴。依托长治—兖州铁路、长南高速公路、鹤濮高速公路等,培育连接安阳、鹤壁、濮阳等城市的林州—安阳—濮阳城镇发展轴。依托郑渝高等级铁路、郑石高速公路、许平南高速公路等,培育郑州—平顶山—南阳城镇发展轴。依托郑焦城际铁路、郑焦晋高速公路等,培育郑州—焦作—晋城城镇发展轴。

    推动其他城市加快发展。支持其他中心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城市产业特色化发展,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传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濮阳、周口、南阳等连接周边的重要作用,依托出省通道,拓展对外联系。提升商丘、周口等在淮海经济协作区中的地位,增强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三门峡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信阳在鄂豫皖交界地带的影响力,凸显安阳、濮阳等在晋冀鲁豫毗邻地区的作用,密切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县城的发展,重点支持工业基础较强、区位交通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县城,发展成为人口20-50万中等城市。加快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打造一批经济实力较强、主导产业明晰、各具特色的中心镇,支持一批中心镇发展成为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小城市,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工业化程度低,城镇化就缺乏强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物质装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慢,工业化就缺乏必要的载体和厚实的基础。因此,推动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三化”协调发展关系,着力推进“三化”全面提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战略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全局性意义,必须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大战略来抓。坚持中心城市带动,优先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县城和特色中心镇,优化城市和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发展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让更多群众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坚持加快发展、扩张总量与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并举,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和基础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放在重要位置,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基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装备和财力支持。始终坚持工业聚集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推动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始终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支撑,发挥城镇聚集效应,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搭建载体,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农业规模化创造条件;始终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基础支持。通过“三化”的统筹协调,走“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子,即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推动城乡一体化要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切实打破阻碍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要切实加强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就业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改革与创新,破除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规划工作,构建无缝隙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推进城乡设施均等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地区覆盖,缩小城乡设施差距,推进城乡设施的均等化。加强农村公路、供水管网、农村沼气、环卫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等重大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推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切实改变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坚持依法自愿原则,鼓励农村居民进入城镇购房、建房和向中心镇、村集中居住,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对于愿意放弃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居民,可以申请廉租房或购买经济适用房,或者以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换取社会保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经济补偿,同时在子女就近就学、参军、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

    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思路,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乡镇和中心村要支持其先行先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乡镇和村庄,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对于边远山区和特困村,要搞好片区和整村的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地、生态保护区的农民,大力实施异地搬迁和生态移民。

    (四)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是立城之本,强城之基。城镇的发展、功能的提升,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和带动。加强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产业,重点支持化工、有色、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中的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进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现代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推动本地企业积极融入央企产业链,打造一批央企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方向,着眼于抢占未来制高点与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推进工业发展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先导产业,不断提升河南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骨干企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着手实施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规划。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豫北豫西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支持驻马店、周口、商丘、濮阳等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许昌、南阳等地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郑州、商丘、驻马店等地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周口、南阳等农业大市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加强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和旱涝保收能力。

    大力发展服务业。抓住我国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支撑型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和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集聚园区的建设,形成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城镇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镇管理,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先行,加快城镇道路、电力、通讯、供水、供暖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生态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防洪、消防、抗震、防空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城乡生态湿地、防护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城区河流治理和生态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强化城镇间及城市周边地区生态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改善城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扎实推进循环型经济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镇。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复合型、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建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提升品位。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施城镇数字化管理工程,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空气噪声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实现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转变。

    (六)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切实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为重点,全部放开县城以下中小城市户籍限制。积极创造条件放开中等以上城市户籍限制,同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真正变成市民,享有平等权益。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高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上市融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省略)

    说明:本文摘自《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一书中总报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2011~2012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一文中的部分章节,至此已全部转载完毕。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