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围绕“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河南当前及今后的工作重点,必须落实好、实践好、完成好,使河南在支撑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夯实“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10,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必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把粮食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贯彻落实《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加强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着力完善粮食物流体系,构建涵盖生产基地、粮食收储、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物流销售、循环利用等环节的完成粮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的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逐步形成布局科学、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三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扩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四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素质。五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创新金融支农机制,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继续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为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深入挖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三化”协调发展中“人”的能动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推广“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经营形式,加快土地向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主体流转,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二要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协会及社会培训力量共同参与,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办法,建立“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市服务”的培训体系。三要大力发展“回归”经济。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投资办企,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大力实施“爱乡创业”工程,逐步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形成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四是强化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以建设规范化的、规模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多部门就业的新局面。
(三)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拓展“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空间布局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空间短缺和空间需求强度大这一矛盾就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构筑以大城市为引领、地区城市为中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骨干、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从提升空间使用效率上寻求突破口。一要强化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高水平建设郑州都市区,同时加快洛阳城市发展,突出郑州和洛阳在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副中心地位。二要做大做强各市中心城区。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在集聚、提升和扩展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与周边县、区组团式发展格局,不断提高辐射能力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三要实施“小县域、大县城”战略。按照“框架拉大、人口聚集、功能提升”的要求,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开发模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城的枢纽功能和宜居宜业作用,迅速壮大县城规模。四要突出特色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节点,按照突出地方特色、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升特色中心镇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五要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开发、集约用地;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配套建设、集约服务”的要求,迅速掀起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高潮。
(四)强化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激发“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河南“三化”发展已呈现出明显的互动特征,但在土地、资源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要破解此类难题,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激发“三化”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要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重点探索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二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探索建立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财政政策导向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市)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高资源税税率。三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郑州国际机场建设,把郑州新郑综合保税物流区、郑州出口加工区、各地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持久深入的开展大招商活动,在金融、物流、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四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强化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建立中原城市群城市与产粮大县合作和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与周边毗邻地区和省份在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等领域合作,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实验区发展,密切与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圈联系,共同开创合作共赢局面。
(五)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巩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平台载体
河南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还较为薄弱,工业化进程还较为落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受先天条件制约,又受传统意识束缚,使得“三化”协调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平台作用。一要加强硬件建设。创新开发建设模式,加快以路、水、电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文、教、卫、体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标准化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为重点的基础项目建设,为集聚区招商引资增加砝码。二要不断壮大涉农产业规模。依托河南丰富的农业资源,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与农业联系密切的畜牧养殖业、运输保鲜储藏业、绿色农业及农村的第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与城市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门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三要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成本较低、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选择的重点发展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四要强化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探索“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模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群众受惠多的大项目。五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链条延伸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资源型、原材料型产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六)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增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河南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有根本性转变,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拉动的,必须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走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三化”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集中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执行土地规划,杜绝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探索土地收储供应机制,鼓励支持建造多层、高层标准化厂房;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全面跟踪管理,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二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等节能工程,加快淘汰电力、煤炭、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重点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积极打造有色、煤炭、非金属矿、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五大循环产业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城市。四要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财政、税收、排放权交易、技术进步等经济技术政策,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
(七)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打造“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资金、人力等要素的支持,但决胜未来的砝码是科技、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河南要走一条“三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的新路,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突出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一要培育壮大自主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挥科研院所骨干作用,强化高等院校生力军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二要丰富发展自主创新载体。围绕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国家、国家地方联合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行业创新平台;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间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三要推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技术突破带动煤化工、有色、钢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创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品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和先导产业加快发展。四要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完善财政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转化体系,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八)切实强化民生改善,营造“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河南整体上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居民对民生改善有着强烈的需求,走“三化”协调发展道路,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加快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实验区建设。二要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援助扶持就业,以维权保护就业,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难问题。三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重点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及完善各类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妥善处理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社会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说明:本文摘编自:《河南蓝皮书: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2)》总报告的部分章节。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