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科研处和文学所联合主办的“王增范研究员《我是河南人》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2011-10-30   来源: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杨波、李孟舜   点击量:3851
【字体:
    我院科研处、文学所联合主办的“王增范研究员《我是河南人》座谈会”现场

    2011年10月28日下午,由我院科研处和文学所联合主办的“王增范研究员《我是河南人》座谈会”在我院召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研究员出席座谈会并做重要讲话。副院长谷建全研究员出席会议并做总结发言。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研究员、《河南日报•文化周刊》社主任记者梅惠兰编辑、院科研处处长袁凯声研究员、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社长郑志强副主编、院文学所副所长闫德亮副主编、葛培岭研究员、韩宇宏研究员、许凤才研究员及我院科研处、文学研究所、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州学刊、信息中心等院内外专家3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文学研究所所长卫绍生研究员主持。王增范研究员家属杨蔚女士应邀出席。现将出席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发言摘要于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研究员:首先要明确召开此次座谈会的两个初衷:一是对王增范同志的追思会,二是关于王增范研究员《我是河南人》一书的座谈会。通过与王增范研究员的认识与交往,特别是王增范研究员担任《跨世纪》杂志社主编期间,凭着高洁的人品、满腔的热情、崇高的精神,为刊物的审稿、经营、发展、运作等方面的工作呕心沥血;甚至在身染重病的十余年间, 身在病榻上,却始终保持心情的平静、淡定,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状态,并发表了一批规格高、影响大的学术作品;在五院住院时,增范不顾重病坚持接受正高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答辩,精神令人敬佩。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增范,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一位老朋友,纪念一位难能可贵的文化人,而是通过谈书、谈人、谈精神,进一步明确我们社科院今后一段时间要着力倡导的精神,那就是要以学术的方式来服务决策,真正做到专家治院、学术本位。
    通过这次座谈会表达了大家对王增范研究员执着追求学术精神的敬佩,增进了对其人品、信仰、精神的深入理解,增范以其独立见解和责任心诠释了“文化英雄”的立意,“曾凡不凡”,堪称文化界的斗士典型。社科院以后要继续弘扬这种精神,推进学科建设,推出更多的学术新人和学术新书,为一线科研人员营造出更为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研究员:此次座谈会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这次座谈会很有意义。通过探讨王增范研究员其人、作品和精神,体现出我院的一种新倾向,就是学术本位,以人为本;办院要倡导一种精神,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定位则是专家至上,学术至上。第二,这次座谈会召开得非常成功。这次会议回顾了王增范研究员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历,王增范虽然身染重病十多年,却始终很淡定,不怨天,不怨地,完成了很多重要成果,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有境界的学者。第三,座谈会着重探讨了《我是河南人》一书的学术价值,肯定了王增范研究员在事业上、学术上的执着追求精神。   
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研究员:《我是河南人》一书是对河南人品格、内在精神特质的充分阐释,表现出善于选题的前瞻性的敏锐的学术眼光,而王增范研究员本人的一生也是这种河南精神的生动注脚。王增范研究员从80年代研究文艺学,到90年代转向文化研究,始终保持独立的学术见解,他高尚的人格,做人做事的认真执着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袁凯声研究员:通过举办一个会议讨论一个人的学术精神,体现了社科院以学术为本的办院方针,也是应该做的事。80年代后期,王增范研究员已经在省内中青年学者中崭露头角。他写过文章《超越自己》,其精神正暗合了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最爱引用的格言“认识你自己”。他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标新立异,将人生融入学术的追求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他身上兼具哲学家的气质、文学家的热情和学问家的执着,是一位为工作呕心沥血、写文章恣意汪洋、做事情底气十足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值得大家好好学习。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卫绍生研究员:我与王增范研究员同时进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近30年来,交往甚多,知之甚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常常在办公室或以学术沙龙的形式进行交流切磋,这种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和探讨,正是文学研究所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的的优良学术传统;增范后来因工作需要到《跨世纪》工作,长期主持《跨世纪》。为了办好《跨世纪》,他经常超负荷工作,而超负荷工作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却全然不顾。,他“人在其位,必做其事”的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对事业的热爱、奉献与追求,十分令人感佩,值得我们学习。
《河南日报·文化周刊》社主任记者梅惠兰编辑:增范哲学底子好,做学问非常严谨,文章逻辑性强,又有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常有逆潮流而动的创新之作。在他身上,有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州学刊杂志社副社长郑志强副主编:尽管增范57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他整个人生就像一个英雄。他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文化英雄论》,而他本人的行动就体现了一个文化英雄的气质。“河南人”的研究是一个创新的题目,而王增范研究员不向命运屈服、自强不息的一生正是河南精神的体现。他敢于担当,积极探索,身先士卒地投入改革大潮中去,屡败屡战,以身求法,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不管结果如何,他积极探索的本身就是成功,就是一笔经验财富,也是留给我们最好的记忆和纪念。
院文学所副所长闫德亮副主编:王增范研究员的文章对热点捕捉及时,文笔潇洒,文辞犀利,文从字顺,而他从不放弃的科研精神最令人敬佩。《我是河南人》的写作动机其实是在90年代末本世纪初全国妖魔化河南人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出版过程亦颇为曲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大河报》新闻一部记者王占营:我同王增范研究员一起工作过,教我怎样做文章、做杂志、做编辑,在他不厌其烦的教导下,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增范的审稿意见有深度、有高度,语言犀利,见解深刻,批阅审稿意见详细认真,一丝不苟,是一位有着文化人铮铮风骨的文学评论家。
原院文学所韩宇宏研究员:院里不同于以往的办院思路,令人感动。《我是河南人》是王增范研究员留给我们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用生命写出的一本书,凝结了他的生命智慧和感受。王增范研究员与人交谈时常有惊人之语,乍一看大而无当,细思考确实深刻,发人深省。“文化英雄论”的课题申报说明王增范研究员那时已意识到文化的重要价值与社会意义,从黄帝到诸子百家等对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人比狭义上的“英雄”更能在精神意识上形塑民族精神。王增范研究员总能就整个当代文学创作,尤其是青年创作画龙点睛地指出症结所在,立意高屋建瓴,知识很有系统性,逻辑推理严密扎实。王增范研究员在病榻上仍坚持创作,不是偶然的,是他常年来勤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学术习惯使然。《我是河南人》一书结构系统,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发展历程均有阐发,最后的八个附录从各个角度丰富了河南人的精神品格。
原院文学所葛培岭研究员:社科院追求学术本位的办院方针,体现出一种可喜的新气象,会议本身就令人深为感动。《我是河南人》的选题体现了王增范研究员的学术运思方向,其核心在于“人”,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书中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正是不跟风时代潮流的独立创见。“人”的研究是一个长远又迫切的文化问题,而《我是河南人》做的就是这一前瞻性工作。王增范研究员思维超越,常常站在时代的前面去思考有关普通大众的问题,能发人所未发,不追求泛泛之论,有思想家的创新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书思考的不仅仅是河南人的问题,也是中国人的问题,更是全人类的问题。王增范研究员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制造思想的才人,是社科院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
院文学所许凤才研究员:我一年前发表于大河报的纪念文章《心香一瓣送曾凡》,是唯一一篇见诸报端的纪念文章。这篇文章回顾了两人作为同学、同门、同事的交往,迥异的性格并不影响彼此成为心灵契合的朋友,反而使二人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王增范在如日中天的年龄却身染沉疴,并未影响他关注社会问题,未影响他以超人的毅力涉足文学评论的新领域和新趋势。《我是河南人》一书,堪称王增范的生命绝唱之歌。我愿意用增范去世的三天祭文、周年祭文、十年祭文、二十年祭文来缅怀这位相交相知30多年的同学、朋友、大学问家。
                   杨蔚女士:我非常感谢多年来大家的支持帮助,以及同行朋友对王增范研究员学术成绩的肯定,王增范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热爱工作,追求信仰,虽然上天不公,却体现了自身价值。希望亲朋好友以后能好好生活、快乐生活、健康生活。
  



 编者的话:

    王增范研究员生于1954年1月,逝于2010年10月24日。1982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后到河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化研究工作。曾任《跨世纪》杂志总编辑。《我是河南人》是王增范研究员在病榻上完成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凝结了智慧与心血的生命结晶。在王增范研究员逝世及《我是河南人》一书出版一周年之际,我院召开了《我是河南人》一书的座谈会来表达对王增范研究员的追思,并缅怀他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说明:本文根据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杨波、李孟舜的原稿编辑整理 )

    (A)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院科研处和文学所联合主办的“王增范研究员《我是河南人》座谈会”在郑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