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河南”关键在做

2011-10-09   来源:《河南日报》2011.10.09   点击量:1370
【字体:
            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郑州市政协副主席、河南农大教授 张冬平

    务实首先要求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求真务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求真就是探索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规律,发展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和重在为民”。

    “务实河南”应有层次性。高级领导干部的务实必须在求真的基础之上;中层领导干部的务实,必须将政策融入工作之中;基层工作干部务实过程中必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务实河南”具有探索性。务实工作的基点应该是“三具两基一抓手”。“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这句话从另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工作中一具体就会触及矛盾、一具体就需要打破旧的体制和机制、一具体就需要改变权利和利益分配关系。

    “务实河南”必须有持续性。务实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务实,务实过程有时可能会与干部考核机制相悖,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干部考核标准才能使务实持续下去。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如何求真与务实就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标准是什么?“三化”进程中,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协调?为什么会出现不协调等。如果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很难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原经济区的进程就会出现偏差,也很难务实地进行工作。

    求真务实应该是对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实施,经济持续发展,相应的经济制度也应不断更新。面对“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需要高水准地进行体制机制建设,现有的经济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具体做法是可以建立封闭性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改革试验区。

    当前,“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目前农业现代化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土地流转问题。2.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3.农村金融体系问题。4.户籍制度改革问题。5.农业投资与补贴机制问题等等。

    “三农”问题涉及现存的体制改革和创新,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一些过渡性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不同的发展地区允许有不同的经济制度,在同一种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执行标准,即制定因地制宜的务实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⑥4

            在务实中持续 在务实中提升
                 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博士 王作成

    河南在战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过程中,坚持“四个重在”,谋划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实施项目带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破解“老四难”和“新四难”问题,务实发展的成效正在呈现。全省经济在务实中持续、在务实中提升。

    务实发展推动企稳回升的态势在持续。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河南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1-8月,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39.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0%。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国际经济复杂变幻,国内东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持续了回升的态势。

    务实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在转型。随着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的培育和快速增长,河南过度依赖能源资源型产业的结构正在悄然转变。1-8月,全省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24.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3.2个百分点。而六大高载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则下降为41.8%。结构调整呈现积极成效。

    务实发展推动发展空间在提升。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顺应了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为河南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全省各地狠抓落实,产业集聚区的集聚作用不断增强。1-8月,全省产业集聚区投资占全省投资的42.4%。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7.4%,拉动全省工业增长9.3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经济上的持续提升表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果,更是领导方式转变的结果。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这种务实作风的持续,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目标,需要这种务实作风的持续。⑥4

            推动城市建构式发展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耿明斋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城镇化又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结”,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解开了这个“结”,“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才能顺利实现。

    理论上说,城镇体系的形成有内生式和建构式两条路径。一般认为,长三角,尤其是珠三角等先行工业化地区的城市化走的是自发聚集即内生式道路。这种自发聚集或内生城市化是在传统制度约束下进行的。一是户籍制度约束,二是社保制度约束,三是土地制度约束。面对这些规则约束,自发聚集及内生城市化过程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另外两种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在空间上流动自由化了,流动增值被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认识,流动和聚集成为基本趋势。

    作为要素聚集的结果,乡村变成了城市。但这样的城市完全是人及资本要素在空间上自发聚集的结果,而不是在规划引导下有序聚集的结果。这也正是我国工业化先行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呈现“一高一低”的特征的原因。“一高”是土地城市率很高,如广东东莞等地基本上已经没有耕地;“一低”是城市水平低,除了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分村镇及工业区的城市建设水平并不高,功能也不完善,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甚至成为黄赌毒的温床。

    作为后发工业化地区,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走规划聚集及建构式发展道路应该是必然选择。一是自发聚集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问题,尤其是土地浪费和土地用途改变,在全局上已经对整个国民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政府对稀缺土地资源使用特别是改变用途使用的控制日趋严格,先规划,后审批,再使用成为常态,规划聚集成为制度强约束下被迫的选择;二是资本对落地空间的选择日益挑剔,集约高效率利用成为更优化和优先选择,规划聚集成为现实需要;三是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对数量更多、水平更高、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体系需求日趋强烈,为达到最大规模分享和最低单位供给成本的最优供给要求,规划聚集也就成为必然了;四是基层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提升。基于上述因素考虑,河南这样的后发工业化地区必须且只能选择建构式城市化道路。
                                                  上一页   下一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务实河南”关键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