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研究员《教育投入的革命》一书正式出版

2011-04-14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771
【字体:
    

                                                       导 言

    本书是关于如何扩大中国教育基本建设投入的一家之言。全书的中心思想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教育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理应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投资重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社会进入资金丰裕期,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仍然严重存在,我国应当在继续保持财政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过发行学校基本建设特种国债、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负债建校、鼓励家庭困难的受教育者贷款读书等途径,把我国快速增长的金融储蓄存款和社会流动性资金等民族资本积累,引导一部分投向教育领域。争取每年筹措非财政收入性资金3000亿—5000亿元,投向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使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突破4%,达到5%,坚持10~15年,把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技术院校、民族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全部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好,并相应扩大各层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队伍规模,拓宽教育知识型就业渠道,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强力开发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使绝大多数公民能够依靠知识和技能生存。通过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物质资源开发的比较,系统分析了导致我国教育长期投入不足而物质生产领域反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投资过度的深层原因,第一次把教育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严重的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分析金融存款的微观储蓄倾向,得出了金融储蓄存款和社会流动性资金完全应当引导一部分用于学校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结论。通过分析教育投入回报的特殊表现形式,形成了教育投入是最有远见、回报率最高的投入和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负债建设学校的理性认识。通过总结分析过去10年我国高等院校向银行贷款建校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实践,得出了金融资本进入教育发展领域可以大有作为的结论,提出了我国应当认真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更加坚定、更大规模地借助金融资本和丰裕社会资金的力量加快我国教育发展的全新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本书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教育,充分考虑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社会背景,全方位、多角度论证了通过国家负债建设学校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社会在负债建设学校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明确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必须处理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物质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处理好金融资金和社会流动性资金向教育基本建设投入与向工商业投入的相互关系,处理好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与保证各层次学校日常运转费用的相互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与国家负债建设学校相关的投资、金融、财政、国债、就业和教育改革发展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进行的理论探索和突破,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有效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对于推进宏观经济理论创新和社会投资政策调整,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后 记

     这本书是经过十多年时间连续跟踪研究一个问题而形成的。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一个字也不识,是1977年恢复高招制度改变了我的命运,怎样才能让普天下劳动人民的孩子都能接受现代高等教育,就成为长期萦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问题。1996年底,我离开省委机关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工作。当时河南上大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考生多、招生少的矛盾非常尖锐。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上大学难问题,让老百姓的孩子更容易接受高等教育,就成为我专门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第一个课题。当时河南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每年预算内教育经费维持拥有2000多万学生的教育体系正常运转已很吃力,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支持学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河南大多数高校校园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当时河南的银行里已开始出现存款大于贷款现象。我从经济学研究视野提出了可以把银行里的钱借出来支持学校征地建校、扩大规模的思路,并提出了河南应当从银行贷款两三百亿元、在省会郑州兴建“大学城”的建议。

    过去10年高校负债发展的实践,引出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公立学校应该举债发展吗?银行里的钱应该贷给学校吗?建设公立学校的负债主体应当是学校还是政府?学校、政府、银行之间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学校贷款建校与工商业贷款经营的政策到底应该一样还是不一样?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在2002年中标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机制研究》,形成了《论举债兴教》的研究报告,并在2004年度被国家社科基金规戈IJ办公室评定为优秀成果。在这期间,我还针对高校负债发展、学生缴费上学以后出现的贫困生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家庭贫困生的确认及助学贷款政策体系研究》的报告,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通过高校负债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数千万学子圆了大学梦,全国大多数高校形成了崭新的校区和优质教育资产,但是高校负债越来越重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不断开展深入研究,并在《中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应当把基本建设投资重点逐步转移到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把社会越来越丰裕的资金更多引导到教育发展领域的研究成果。2008年,针对河南一所高校因资金链断裂教学楼出现半截子工程的现象,我写出了《从一幢长楼的命运看社会投资错位》的领导参阅,受到了不少领导同志重视。2009年,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我和河南工业大学几位热心这一课题的教师一起,开展了对如何解决高校负债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为促成全省高校投融资问题解决机制形成发挥了一定作用。

    现在形成的这部专著,可以说既是多年研究成果的合成,又是对前期成果不断深化和系统探索的结果。这本书既是我一个人探索历程的记载,也是众多领导同志和朋友、同事鼓励、支持、参与的成果。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副书记陈全国,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原省人大副主任王明义,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副省长张大卫、徐济超等领导同志先后对我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批示和鼓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锐、党组书记林宪斋一直鼓励支持我深化这一课题研究。原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葛纪谦,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副厅长訾新建,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戚世钧,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林世选,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亚伟,原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夏林,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安,河南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建中、院长郑玉玲,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爱群等领导同志都对这一课题研究给予了很大鼓励和支持。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王建国研究员、牛苏林研究员、朱丽副研究员等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课题部分章节初稿起草,河南工业大学的王振松处长、任新平博士、汪来喜博士、马强博士、李进霞博士,以及河南省教育厅的陈鸣、朱自锋等同志参与了我主持的河南高校负债问题课题研究。《中州学刊》杂志社副主编任晓莉研究员对初稿进行了系统修改。所以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一本集体研究的成果。朱丽同志和我的学生李钰靖、刘康帮助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和图表。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谢意。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经济学功底很不扎实,书中错误之处和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读者和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提出批评意见。

    
                                               刘道兴
                                           2010年10月18日


刘道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刘道兴研究员《教育投入的革命》一书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