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中原经济区研究》汇编

2011-04-13   来源:www.hnass.com.cn   点击量:1328
【字体:
    

《河南日报》2011年1月5日第12版,刊发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以务实态度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以务实态度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都殚精竭虑,谋划河南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过振兴河南经济的思路和规划,都有进展。现在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和发展纲要,是河南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看了几份专题研究报告和发展纲要草案,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前期研究和准备工作,提出的发展思路反映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河南省和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5年前,2005年11月2日,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我在郑州说过,“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好比负载沉重的大船,启动起来很不容易。现在这艘大船启动起来了,并且在快速前进。”“十一五”以来河南有了更大的发展,现在和全国一样,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相信,通过实施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河南这艘已经启动的大船,一定能够更好更快地前进。

    今年9月初,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同志,到北京向我介绍河南省谋划中原经济区的情况,邀我参加9月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并留下《中原崛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和《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初步设想》,征求我的意见。他们说,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也要出席座谈会,这两份材料将提交座谈会讨论参考。我很愉快地答应了,但那天我和展工同志都因为参加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的会议而未能出席这个座谈会。展工同志当面向我说了关于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由来和他的设想,我很受启发。过了不久,9月18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北京大学又在北京联合举办“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我在会上讲了我的一些想法。会后我看到,河南有关媒体摘发了我发言的内容,加了一个很“抢眼”的标题:《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一条理由足够》,尽管不大全面和准确,但大体反映了我的观点。

    《中原经济区研究》即将公开出版,作者要我为之序。我感到盛情难却,也义不容辞。这是一份大型的综合性的研究报告,据我见闻所及,也是“前无古人”的,有开创之功,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没有更多新的见解,愿把我在研讨会上说过的话再加陈述,以表达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献芹之诚,对《中原经济区研究》出版的祝贺,并求教于本书的广大读者。

    国家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我完全赞成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列入“十二五”规划,在资金、项目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河南和中原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不是一个地区性、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带战略性的全局问题。研究报告和纲要就中原地区发展的战略意义、区位优势、基础条件提出许多理由,都是有根据的,我都赞成。河南有1亿人口,包括和河南接壤的其他省的部分地区,整个中原地区有更多人口,这一点分量已经够重了,在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中是应该占有相当地位的。

    我从研究问题和完善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角度,提几点建议。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之论,在河南关于中原经济区的研究和规划中,想必早已注意到了。我当时提的建议,有些或许已经被采纳了。这当然都是我乐于看到的。

    第一点,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转变发展方式。现在,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这些反映经济数量方面的指标看,河南经济的表现都比较好,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但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方面,河南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例如三产比重、城市化水平、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队伍和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差距都比较明显。按照现在的规划,有的到2015年还达不到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因为过去基础比较差。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提高的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南还处在粗放的、比较低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全国性的问题,河南在这些方面更加突出。我希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二点,关于指标设置。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草案提出的许多奋斗目标,都是积极的,鼓舞人心的,大多也是可行的。也有一些指标,还可以再加斟酌。例如,“提前1—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以为不必这样提。2020年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河南对中国现代化的重大贡献了。我不是拖后腿,是觉得这样提没有什么意义,实践中还可能产生简单追求指标的偏差。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实现小康,邓小平只说过人均800美元。2000年这个目标达到了,但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看,发现这样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这不奇怪,不论是小康还是现代化,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头20年还是建设小康社会,这样的战略口号巧妙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和第三步的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央提的具体指标只有一个,就是人均GDP翻两番,当然由此可以推算出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设计出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监测指标,是有意义的,但不必把它当成一个很精确的标准。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一样,反映的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状态,要从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和判定,有些方面也是不容易量化的,比如政治建设、经济体制、社会和谐,提前1—2年实现不好说。实际上,一些发展水平比河南高得多的地方,例如上海和北京,现在已经高于全国2020年预期水平,并没有宣布哪一年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河南不必根据某几个指标,提出提前1—2年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何况届时河南可能还会有一些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数。

    发展指标有总量和人均。总量和人均都有意义,总量往往可以反映实力,人均往往可以反映富裕程度。我建议,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目标的设置,不仅要讲总量,也要注重人均。河南经济总量全国第五,当然可以自豪,但河南有1亿人口,有的省只有几百万人口,不好比。河南人口占全国1/13,经济总量占全国1/17。中国在全世界的位置也是这样,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占世界不到10%,但人口占20%以上。这样才能看到差距。

    第三点,要强调改革经济体制,强化区域经济功能。提出和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发挥我们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但一定要注重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区。关于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范围,我主张区分广义中原经济区和狭义中原经济区。狭义的中原经济区就是河南省;广义的中原经济区要延及河南周边地区,但河南是大块头,是主导。中原经济区延及周边省份接壤地区,行政互不隶属,也不可能只靠行政手段。河南和周边接壤地区双方发展水平都比较差,经济协作关系没密切到应有的程度,几次跨省的经济协作,例如80年代搞的晋冀鲁豫和豫皖苏鲁经济协作,成就都不理想,除自然条件限制外,恐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缺点有很大关系,行政区域、行政主导阻断了地区之间市场的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联系本质上是横向的。不论在省际和省内,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市场分割,使经济活动真正渗透和连为一体。我认为,这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最近得到的好消息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河南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把中原经济区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我衷心祝愿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预期成功,祝愿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

    (本文系王梦奎同志为喻新安主编的《中原经济区研究》一书所作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2011年2月18日第11版,刊发由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教授为该书撰写的书评——《用智慧服务中原崛起》。
          用智慧服务中原崛起——简评《中原经济区研究》

    作为一项全省上下励精图治的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甫一提出,便得到了广泛支持。然而,究竟如何认识、理解和推进这一宏大战略,亟待作出全面系统深入的剖析和回答。对此,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喻新安主编的《中原经济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一书,以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思维和区域经济的理念,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并为现阶段科学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该书历史地分析了“中原崛起”概念的演进和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的过程。自2003年河南省提出实现中原崛起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好的态势。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充分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

    该书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构建基础和重要意义。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在包括中部崛起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河南如何利用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契机,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蓝图,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和融入区域竞争乃至国际竞争,在内需、外需并行的“双循环”中谋定而后动,对于在中部崛起中继续走在前列至为关键。河南要在未来的产业分工体系和区域结构调整中谋得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在继续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基础上,向低碳经济等新型战略产业进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完成产业的蝶变升级。同时,借力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以更大力度、更宽思路,持续推进改革和创新,改革激发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该书系统研究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定位、战略支撑、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中原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通过扩大开放和创新体制机制,更大步伐地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地转变发展方式,在支撑中部崛起、强化东中西联动、服务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该书还多维度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内部一体化发展,以及中原经济区与相关经济区(圈)的互动与合作,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保障体系。

    (作者系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17日,刊发由著名区域经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栋生为该书撰写的书评——《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简评《中原经济区研究》

    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欣闻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研究员主编的《中原经济区研究》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以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思维和区域经济的理念,深入研究和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理解和推进事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战略,将为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不啻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及时力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区域布局不断完善优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基本完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海峡两岸经济区已经连成一线,形成了基本完善的东部沿海经济布局,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的中心位置,处于全国东西南北的枢纽地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该书历史地分析了“中原崛起”概念的演进和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的过程。自2003年河南省提出实现中原崛起以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是充分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正如该书所指出的,中原经济区的顶层设计,经历了思想发动、系统研究、形成共识、决策实施四个阶段。谋划中原经济区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创新、取得广泛共识、赢得多方支持的过程,是不断矫正站位局限性、突破视野狭隘性、克服认识片面性的过程,是更加注重站位全国看中原、联系大局看中原、着眼未来看中原的过程。

    全书共十六章,46万字,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构建基础和重要意义,系统研究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定位、战略支撑、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同时,在分析、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内生机制培育、发展方式转变、一体化发展,以及与相关经济区(圈)的互动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相关政策建议。

    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这是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极大鼓励,也是对建好中原经济区的极大期许。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为社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作为社科工作者,有使命、有责任以知识和思想奉献社会、服务实践。这,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所在。希望长期关注中原崛起研究的喻新安同志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付出更大的努力,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有更大的作为,共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陈栋生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党的生活》2011年第3期,刊发由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研究员为该书撰写的书评——《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简评《中原经济区研究》
    
    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际,由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主编的《中原经济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一书,以全局的眼光、系统的思维和区域经济的理念,深入研究和回答了究竟该如何认识、理解和推进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事关亿万中原人民福祉的宏大战略,对未来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

    全书共16章,46万字,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构建基础和重要意义,系统研究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定位、战略支撑、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同时,在分析、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区(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内生机制培育、发展方式转变、一体化发展,以及与相关经济区(圈)的互动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发展甚至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完善。当前,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连成一线,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续自2003年河南省提出实现中原崛起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的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好的气势,也要把河南这些年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加以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形成一个总集成,搭建一个总平台,寻找一个总抓手,以期加快自身发展,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东中西互动,服务全国大局。正如本书所指出的,中原经济区的顶层设计,经历了思想发动、系统研究、形成共识、决策实施四个阶段。谋划中原经济区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创新、取得广泛共识、赢得多方支持的过程,是不断打破站位局限性、突破视野狭隘性、克服认识片面性的过程,是更加注重站位全国看中原、联系大局看中原、着眼未来看中原的过程。

    任何一个区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周边地区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支持与配合。中原经济区周边分布着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以及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六个或大或小的经济区(圈),中原经济区如何在推进内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深化与这些经济区(圈)的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的自身定位,明确自身在各个体系中的位置,发挥优势,取长补短,借力壮大自身,才能使中原经济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因此,本书多维度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内部一体化发展,以及中原经济区与相关经济区(圈)的互动与合作,并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保障体系。

    今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调研时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也象征着祖国的发展。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发展寄予厚望。河南这块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够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带动焕发青春。”这是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极大鼓励,也是对建好中原经济区的极大期许。1月26日,省发改委宣布,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首次被写入国家文件。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实践,还有诸多问题亟须深入探讨。希望长期关注中原崛起研究的喻新安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奋进,付出更大的努力,有更大的作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作者系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人民日报》2011年4月6日第7版,以《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为题刊发该书简介。
           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中原经济区研究》简评

                            辛 明

     建设中原经济区,在促进中部崛起、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现实基础、重要意义以及目标定位、战略支撑、重点任务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喻新安主编的《中原经济区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借鉴国内其他经济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阐释。

    该书认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充分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谋划。对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顶层设计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创新、形成广泛共识、赢得多方支持的过程,是不断矫正站位局限性、突破视野狭隘性、克服认识片面性的过程,是更加注重站位全国看中原、联系大局看中原、着眼未来看中原的过程。



    此外, 2011年1月19日,《河南日报》第1版、《河南商报》、《东方今报》、《经济视点报》、《郑州日报》、《河南经济报》、《河南农村报》、大河网等媒体分别以《<中原经济区研究>在郑首发》、《<中原经济区研究>出版》、《<中原经济区研究>问市 透露中原未来发展“玄机”》等为题,刊发该书出版的消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中原经济区研究》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