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赵保佑研究员带队参加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6月17日至20日,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市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第二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北京、河南、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5位专家与会,正院级干部赵保佑研究员带队,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副所长李立新博士、陈建魁副研究员以及文学研究所李乔副研究员参加了会议。
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福建省漳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漳州市师学闽台文化研究所以及台湾台南文化协会共同证主办。6月17日,与会专家陆续赶到福建漳州市唯一的五星级宾馆——漳州宾馆,受到漳州市政协及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等组织者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6月18日上午,与会专家参观了漳州市著名古迹南山寺和威惠庙。南山寺位于漳州市南郊,建于唐开元年间,为闽南著名古刹之一。 寺内现存建筑群为清末重修,但具有唐代的风格,规模雄伟。威惠庙始建于宋北建炎四年(1130年),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北向南,祀奉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
18日下午,首先举行开漳圣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杨银玉主持。开幕式后进行了学术研讨。研讨分集中研讨和分组研讨两个阶段。集中研讨阶段由漳州师范学院汤漳平教授和福建省文史馆卢美松研究员主持,共有4人作了主题演讲。马来西亚王琛发教授演进的题目是《开漳圣王信仰的槟榔屿境遇——宗姓公共属性与民间公众属性互牵下的演变》,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副会长林纬毅先生演讲的题目是《新加坡陈圣王信仰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小伟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唐山过台湾”:开漳圣王与关帝信仰的普及》,台湾中研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佛光大学教授宋光宇先生演讲的题目是《寺庙经营与变迁——以台北市碧山岩开漳圣王庙为例》。
集中研讨后的分组研讨分为两个组分别进行,第一组由台湾的宋光宇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林国平教授等主持,第二组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赵保佑研究员、漳州市历史学会会长郑镛等主持。分组研讨前段为主题发言,每组各有6到8位专家进行了演讲;后段为自由发言,与会专家对一些争议较大以及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李乔副研究员参加了第一组的研讨,张新斌研究员、李立新博士、陈建魁副研究员参加了第二组的研讨,张新斌研究员还作了题为《〈中国家谱总目〉与“光州固始”南迁移民史实的研读》的演讲。
最后举行的闭幕式上,汤漳平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对收到的58篇论文归为三类,并对部分文章进行了点评,指出其在开漳圣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特色与学术贡献。
6月19日上午,与会专家考察了陈元光陵园、松州书院等漳州著名古迹。陈元光陵园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吴浦村,距市区10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今址。松州书院位于浦南镇松州村,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创办,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是福建省创办最早的书院,也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
19日下午,与会学者考察了福建省华安县二宜楼土楼群。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有“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土楼之王”等称号,是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
6月20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5位与会专家前福建东山县、云霄县等地,对东山县的黄道周遗迹、铜山古城、关帝庙以及云霄县的陈政墓进行了学术考察,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图片。
6月21日上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副所长李立新博士、陈建魁副研究员以及文学研究所李乔副研究员前往漳州师范学院进行了考察,在闽台文化研究所许晶副编审等人陪同下参观了学院的图书馆、巨石名人园,并在学院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与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受赠了闽台文化研究中心近几年编辑出版的刊物《闽台文化交流》一套。
6月21日中午,漳州市政协委托漳州师范学院的汤漳平教授到河南社科院专家下榻的宾馆,赠送了他们主编的《漳州姓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