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升级——郑洛工业走廊发展研究》序言

两年来,在郑州市、洛阳市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河南省社科院组成课题组,对加快郑洛工业走廊发展和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这是省社科院为河南省“十二五”和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一个重大项目。
在第十个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河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郑东新区的兴建、郑开大道的开通和郑汴一体化的推进,省会郑州的城市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原城市群进入了全国重要城市密集区行列。与此同时,在郑州市向西直到洛阳的广大区域内,一个一个工业聚集区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走廊。
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是河南面临的根本历史任务,也是省会郑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提高在全省首位度的第一要务。历史充分证明,河南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扩大城市建设规模,但城市化必须以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支撑,城市龙头高昂的动力只能是雄厚的产业经济。从这个意义上看,省会郑州向东发展建设现代城区与向西发展建设工业走廊如车之两轮,郑州向东发展和开封联手与向西发展和洛阳牵手如鸟之两翼,不仅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只能相互促进。在郑东新区、郑州新区、郑汴新区的规划蓝图已经基本形成,郑州开封之间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大幕已经拉开的形势下,在“十二五”期间,重视和支持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发展和升级,就成为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少地方形成工业密集区的经验表明,已有或吸引到大型工业企业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当地民营“草根”工业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量,政府为工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软硬环境,这三个方面是工业区域性快速扩张的根本要素。郑洛工业走廊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具有郑州、洛阳以及焦作、平顶山、三门峡等地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支撑和辐射,这一带广大民众具有强烈的工业意识和工业传统,地方政府在领导和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工业走廊,经济基础扎实,工业文化厚重,政府引导有力,是河南发展工业经济的脊梁所在。从总体上说,河南省当然要重视招商引资,并力求全省各地都能发展新的工业区,但我们必须首先珍惜现在已有的工业基础,必须重视已有的产业聚集区,必须重视本土的工业企业家。面对战胜经济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当前郑洛工业走廊迫切需要调整、转型和升级,迫切需要省市两级政府为这一带密集的工业聚集区创造更好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把“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的今天,郑洛工业走廊的转型和升级理应成为重要抓手。别的不说,假如“十二五”期间能在郑州洛阳之间沿产业聚集区较稠密地带开通一两条类似郑开大道那样的“产业大道”,就必将对这一带工业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重大拉动作用。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河南的工业化进程是百年大计的历史任务,许多大型工业项目需要大片占用土地,而用地紧缺已经成为各地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制约,包括郑洛工业走廊沿途,近几年也都出现了有好项目难以落地的局面。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我们必须自觉保护耕地,把基本农田切实保留下来,实现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庄严承诺,这是河南省对国家和民族应当承担的重大责任。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工业化,必须具有战略思维,推进工业“靠山爬坡”,走一条基本上不占用耕地又能加快工业化的新路子。这就需要由省市政府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非农宜工用地普查和整理,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和准备充裕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在郑州洛阳工业走廊沿线有大片的浅山丘陵、乱石荒坡等不毛之地,只要政府出资稍加整理,实现“三通一平”,就可能成为上好的工业发展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该研究课题提出了依托郑洛工业走廊,开发建设“豫西大工业区”的战略构想。如果从“十二五”开始,河南省能够在豫西伏牛山浅山丘陵区开发出几十个平方公里不占用耕地的工业用地,必将对河南百年工业化进程产生重大历史意义。
作为理论研究部门,我们深知一项调研成果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无法忘记调研期间沿途干部群众对研究这一课题的热切期待。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成果,把郑州市、洛阳市特别是中原区、二七区、荥阳市、上街区、登封市、新密市、巩义市、偃师市、伊川县、洛龙区、新安县、孟津县、吉利区等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这一带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那些在工业企业埋头苦干、创业不止的企业家们,殷切期盼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省会郑州向西发展,更加重视工业产业发展,更加重视郑州、洛阳强强联手,更加重视郑汴洛三大古都携手发展。联想到多年来我省争取国家重点发展实验区的实践,我们深感重视郑洛工业走廊发展和升级可能在全省大局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主编 刘道兴 吴海峰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定价:5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