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宪斋研究员主编的《文化铸造企业之魂》一书出版
2011-03-11
点击量:1603
【字体:大 中 小】
本书前言
主编:林宪斋
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积累,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熔铸。在长期的积累与熔铸过程中,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成为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且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首次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明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力量”的同时,重中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许多人看来,文化建设是思想宣传、社科研究和文化部门的事情,其实不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推动力量,文化已经并将继续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即以现代企业而论,文化是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企业都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求通过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和保障,提供内在动力。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品位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更不可能做成名扬天下的百年老店。因为,企业文化是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管理经验和市场法则而构建的仅仅属于特定企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经营管理规范。正如
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所说,企业文化是“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时诞生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由永煤、焦煤、鹤煤、中原大化和河南煤气化经重组而形成的航母舰队式的新型企业。企业重组不仅是各组成企业所属资源、资产、产业和员工的简单组合,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结合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需要,对成员企业的资源、资产、产业和员工进行战略重组和整合,更需要对各组成企业既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综观中外重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否形成,是企业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各成员企业要真正完成重组之后的深度融合,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股权结构优化等产业与资本层面的“硬融合”的同时,还必须构建
并逐步培育出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度“软融合”。
实现成员企业之间文化层面的深度“软融合”,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最关键的一步棋,也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重组之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种“软融合”实质是将永煤、焦煤、鹤煤、中原大化、河南煤气化等成员企业先前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经过选择、吸收、整合与融合而后熔铸成为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并将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推广下去,进而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集团公司的文化品牌。新老文化之间的选择、吸收、整合与融合不仅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形成之后,还有一个为广大员工认识、接受和内化为行动的过程,有一个由
外在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此外,还需要警惕和防范原有落后文化习惯的反复和反弹。因此,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重组之初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这就是构建适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体系,为集团公司成为中原经济区支柱企业、中国百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此,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自2009年起就开始着手制定并实施文化发展战略。2009年9月24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正式签订院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立即组织课题组,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文化发展战略的总结、提升与研究,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立足点是企业,支撑点是文化,落脚点是发展。只有立足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才有依附和归属;只有以先进文化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灵魂,企业才能在物质保障之外获得最为重要的支撑,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只有以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制定文化发展战略,首先,要确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在先进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制定为广大员工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其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先进文化理念在开始阶段能够在集团本部和所属厂矿企业全面移植和推广,取得全局性的统一,而后逐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形式,实现全体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的认同
和接受,完成由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的转化,并在全体员工对先进文化理念和制度规范的接受与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先进文化理念的价值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自觉践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属厂矿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得广大干部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对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既是有的放矢,又是棋高一着。不论是“开放包容,感恩报国”的文化精神,还是“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一流企业,一流声誉”的发展愿景,还是企业十大文化理念,都鲜明地体现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企业品格与理想追求,体现出他们已经担负并将继续担负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正是这些,课题组有理由相信,先进的企业文化将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更加长袖善舞、应对裕如,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林宪斋
2010年12月
林宪斋,男,1955年生,河南省台前县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兼任《河南省情报告》编委,河南省《领导科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主编《实现向强省跨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辞典》、《政治经济学》、《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理论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哲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主编:林宪斋
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积累,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熔铸。在长期的积累与熔铸过程中,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成为一个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文化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且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把文化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首次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明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力量”的同时,重中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许多人看来,文化建设是思想宣传、社科研究和文化部门的事情,其实不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和推动力量,文化已经并将继续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即以现代企业而论,文化是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现代企业都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求通过文化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和保障,提供内在动力。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品位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更不可能做成名扬天下的百年老店。因为,企业文化是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管理经验和市场法则而构建的仅仅属于特定企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经营管理规范。正如
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所说,企业文化是“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时诞生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是由永煤、焦煤、鹤煤、中原大化和河南煤气化经重组而形成的航母舰队式的新型企业。企业重组不仅是各组成企业所属资源、资产、产业和员工的简单组合,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结合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需要,对成员企业的资源、资产、产业和员工进行战略重组和整合,更需要对各组成企业既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新的企业文化。综观中外重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具有指导和规范意义的新型企业文化是否形成,是企业重组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各成员企业要真正完成重组之后的深度融合,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股权结构优化等产业与资本层面的“硬融合”的同时,还必须构建
并逐步培育出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独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度“软融合”。
实现成员企业之间文化层面的深度“软融合”,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进行战略重组最关键的一步棋,也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重组之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种“软融合”实质是将永煤、焦煤、鹤煤、中原大化、河南煤气化等成员企业先前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经过选择、吸收、整合与融合而后熔铸成为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并将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推广下去,进而内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意识,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集团公司的文化品牌。新老文化之间的选择、吸收、整合与融合不仅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集团公司的先进文化形成之后,还有一个为广大员工认识、接受和内化为行动的过程,有一个由
外在转化为自觉的过程,此外,还需要警惕和防范原有落后文化习惯的反复和反弹。因此,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重组之初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这就是构建适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体系,为集团公司成为中原经济区支柱企业、中国百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此,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自2009年起就开始着手制定并实施文化发展战略。2009年9月24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正式签订院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立即组织课题组,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文化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文化发展战略的总结、提升与研究,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立足点是企业,支撑点是文化,落脚点是发展。只有立足于企业,文化发展战略才有依附和归属;只有以先进文化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灵魂,企业才能在物质保障之外获得最为重要的支撑,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只有以发展为目的,紧紧围绕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制定文化发展战略,首先,要确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在先进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制定为广大员工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其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先进文化理念在开始阶段能够在集团本部和所属厂矿企业全面移植和推广,取得全局性的统一,而后逐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形式,实现全体员工对新的企业文化的认同
和接受,完成由入耳入眼到入脑入心的转化,并在全体员工对先进文化理念和制度规范的接受与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先进文化理念的价值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自觉践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属厂矿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深得广大干部员工的认同和支持,对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既是有的放矢,又是棋高一着。不论是“开放包容,感恩报国”的文化精神,还是“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一流企业,一流声誉”的发展愿景,还是企业十大文化理念,都鲜明地体现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企业品格与理想追求,体现出他们已经担负并将继续担负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正是这些,课题组有理由相信,先进的企业文化将在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更加长袖善舞、应对裕如,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林宪斋
2010年12月
林宪斋,男,1955年生,河南省台前县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兼任《河南省情报告》编委,河南省《领导科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主编《实现向强省跨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辞典》、《政治经济学》、《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理论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哲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