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2010-12-31   来源:《领导参阅》2010年第68期   点击量:1385
【字体:
    对中原经济区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管理创新转变。为此,要以增强内生需求动力、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

    一、增强内生需求动力

    目前,中原经济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等。这也说明,以增强内生需求动力为主攻方向,扩大内生需求中原经济区大有作为。

    1、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岗位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要积极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完善工资收入分配体制,及时调整区域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与干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防止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扶持,促使落后地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不断增加收入,以提高实际购买力。

    2、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较好保障后,将增加对各类非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支出。因此,要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尽量满足消费需求日益升级的需要,努力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一举多得。要加快流通网络建设,方便居民消费。要加强市场监管,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要切实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努力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3、拓展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必须看到,中原经济区有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在农村。要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市场、启动农民消费、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要深化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改革,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流通模式,形成城乡之间双向流通、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三是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公共物品的投入,为农村市场的启动和农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消费环境。四是积极开展汽车、农用机具、教育等各类消费信贷服务,鼓励农民消费。

    4、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蕴涵着雄厚的发展潜力。中原经济区的特点之一是人多地少,粮食安全要求下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和谐发展。中原经济区应该在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的基础上,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快速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区域综合竞争力不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其本身还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及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1、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集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整体合力,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的优势。支持企业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2、做强优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从全球高度制定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引导区域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实现从现实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跃迁。要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提高产品抢占市场、引领市场的能力。优先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未来的的支柱产业。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支撑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控制支配能力。服务业具有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征。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例如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发、中介服务等等,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4、突出区域产业特色优势,推进产业集聚。中原经济区内要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恶性竞争,立足要素禀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产业集聚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创新、创业条件,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三、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原经济区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战略上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把生态环保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要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编制实施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原则。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3、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四、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增强城乡协调发展能力。目前,中原经济区城乡差距较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亟待提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水平。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面覆盖、城乡衔接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使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城市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体系;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财政税收制度等等,着力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2、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构建产业分工合理、区际发展融合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式解决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跳出行政区划概念,加强不同行政区间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力度,尽快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3、以健全社会保障为契机,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上学难、看病难、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以及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饮用水不干净、群众办事难等等,都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因此,应高度重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切实加强和加快社会建设。加大对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为全社会各阶层编织生活安全网。

    课题组组长:张  锐   林宪斋

    副  组  长:喻新安

    执      笔:林风霞   郭小燕

    (B)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原经济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