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智库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智库建设,是摆在地方社科院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河南省社科院推进新智库建设的经验,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
好形势下蕴含着大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认识当前地方社科院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机遇?
喻新安:首先,要认识当前的发展大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在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的前提下,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在了第一位,其次才谈到新闻舆论、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任务。这充分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党和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布局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研究、亟待破解,这对河南省社科院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作为省级社科院,还要清醒地认识社科院的“唯一性”和“边缘性”带来的双重影响。“唯一性”是指省级社科院全省只有一家,这本身就有两面性。有利的一面是因为“唯一”,所以有利于向上争取政策。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唯一”,所以没有比较,就容易平庸、容易懈怠。现在有的省级社科院状况堪忧,我想跟这也有关系。再一个要注意社科院的“边缘性”,这也有两面性。有利的是,因为没有行政职权,我们更容易客观地看问题,可以连接四方,服务社会无边界、无止境。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因为手里没有行政资源,就会感到手里没有“牌”。所以,社科院要认识自己,认识到“唯一性”、“边缘性”带来的双重影响,把正面的东西放大,把不起眼的单位变成让人看重、看好的单位。
最后,要清醒认识社科院所处的发展阶段。2004年,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不少地方社科院提出了科研转型的目标和要求。至今已有八九个年头了,对此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回顾。科研转型往哪里转?我认为:科研布局应由过去的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向应用对策研究和有地方特色与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转变;为领导机关服务由反应慢半拍向快速反应转变,由一般性的政策解释向超前性、前瞻性研究转变;研究方式由个人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联合攻关转变,由单一学科研究向多学科联合攻关转变;科研项目由被动等待向积极争取转变;成果评价由注重数量向兼顾数量与质量并以质量为主转变;科研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总体上看,地方社科院现在仍然处于科研转型的过程之中,仍然处于对地方社科研究机构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之中,仍然处于新智库建设的能力提升过程之中。只要地方社科院注意发挥特色和优势,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扬长避短才能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认识当前地方社科院的功能定位和工作思路?
喻新安:2004年中央文件明确了地方社科院要坚持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兼顾开展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在制定自己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时,鲜明地提出了新形势下河南省社科院的功能定位:河南省应用对策研究中心,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省委、省政府满意的高水平智库;提出了新的办院理念:坚持思想领先、坚持应用为主、坚持学术本位、坚持专家治研、坚持项目带动、坚持统筹发展。我们通过制定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实施的重点工程,必将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谈到工作思路,地方社科院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明确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怎么干的问题。先说要明确干什么。河南省社科院就是要在建设河南省应用对策研究中心方面有更大作为,在建设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方面有更大作为,在建设省委、省政府满意的高水平智库方面有更大作为。再说为什么这样干。地方社科院既没有党校、党委政府政研部门的政治中心优势和行政资源,也没有高校的规模优势,如果不奋发有为,就没有出路。社科院的生存危机始终存在,有了危机感才能够千方百计求发展。就河南省社科院来说,只有200多人,科研人员100多人,仅相当于高校的一个二级学院。这样的规模,不可能什么都干,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就要有舍弃,这样才能把能做的事做到极致。最后说怎么干。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不做无为的事,不做无用的事,不做无效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的事,多干暖人心的事;要坚持项目带动、名家驱动、机制促动;要坚持用人导向、学术导向、利益导向。
抓住社科院发展的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做好地方社科院的工作有哪些体会?
喻新安:回顾过去的工作,我大概有五点体会:一是要站位全局,发挥优势。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安排工作,在全局性问题上,我们与省委、省政府基本做到了“共振共频”,努力实现为省领导和现实服务的“无缝对接”。二是要创新领先、开拓进取。社科院与党政部门相比工作职责相对来说不十分明确,工作任务也不是十分具体。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抓重点、找抓手、找感觉,寻求突破口,培养增长点、生长点。所以,我在一些场合强调要强化三种意识:发展意识、谋划意识、突破意识。创新、开拓是我院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法宝”。三是要遵循规律、科学谋划。我们仍然在探索社科院的办院规律,但有几条已形成共识:立足中原、研究中原、服务中原;以科研为中心,科研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中心,应用对策研究以服务省委、省政府为中心;应用对策研究要坚持先调研、后发言,先跟进、后超前,先干事、后说事;团队作用大于个体之和。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多年居地方社科院前列,就是因为发挥了团队作用。四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地方社科院的工作重点是科研,人财物配置要向科研倾斜,同时要兼顾科辅、行管后勤等方面工作。五是要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多为群众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