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新安:实现以提质增效为前提的较快发展
2014-01-29
来源:《河南日报》2014年1月28日 理论版
作者:喻新安
点击量:1362
【字体:大 中 小】

提质增效发展,是去年以来河南经济发展特征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尤为可喜的是,结构、质量、效益、就业指标明显提高,较快的发展速度是以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为前提的。
在一产发展方面,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与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科技支撑。2013年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建成区970万亩,比未建成区内每亩增产293公斤,增幅34%。农民收入构成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在二产发展方面,工业增长动力结构渐趋优化。2013年1-11月,全省汽车、电子、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长13.2%,增幅高出全省工业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1%,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传统支柱、高载能行业占比下降。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回暖。2013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提高8.0个百分点。
在三产发展方面,实现了第三产业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1-11月,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8.9%,高于全社会投资5.6个百分点,分别比一、二产业高7.5和10.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呈持续攀升态势。
产业升级悄然而至。高成长性产业、高技术产业占比继续提高,手机、智能装备、家电、家具等终高端产品及传统支柱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增速继续加快。服务业尤其是物流快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客商洽谈签约明显增多,发展明显加快。载体建设成效显著。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高。2013年全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万人,转移就业总量累计达到2660万人,省内转移超过省外386万人。
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
争取较快的发展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9%以上,比去年低1个百分点。这是反复权衡作出的安排。一方面,去年以来中央一直在为地方减压,强调不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把预期目标定得稍低一些,是为了引导各方面把精力更多地用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提质增效升级上来。另一方面,9%仍是较高的发展速度,我省是发展中的人口大省,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要靠发展。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9%以上,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干群士气,与现阶段我省潜在增长率基本相符。同时,这个增速是就全省而言的,各地确定目标要实事求是,能快则快;条件不具备的也不要盲目攀比。
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我们要的是科学发展,一定要把增长速度建立在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那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不顾质量和效益、盲目追求生产总值增长的路子决不能再走了。特别要看到,我省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依赖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地方和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成为影响全省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通过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有新的大幅度提升,使河南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提质增效与产业升级的关系。增加经济效益,主要靠改善
要素投入,实行技术改造、减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则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发展、高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等。由此可知,增效不易,提质更难。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提高,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将随之升级,因此,提质、增效、升级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河南坚持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强化创新驱动、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做到了提质增效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统一,经验弥足可贵,应当继续坚持。
围绕调整经济结构综合施策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我省工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综合竞争力不强,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分类施策。要加快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饰服装等产业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目前我省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要努力将其培育成带动工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和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要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现在正是战略新兴产业展开区域布局的重要窗口期,一定要把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抢到手中,逐步将其培育成未来的战略支撑产业,重点是发展和培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形成对未来产业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要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对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着力科学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设。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事实证明,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可以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集聚度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外向度低,以及过度依赖投资、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从长远看,“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添发展动力,放大综合效应,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要围绕提升“四集一转”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引领“两区”加快发展;要强化载体间的联系,引导同一地域内的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发展载体融合发展,不同层级的载体互动发展,相邻地区的载体联动发展,新老载体耦合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河南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占GDP比重低,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偏弱。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是提高市场化程度。河南服务业领域体制机制转换滞后,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低,国有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整个服务行业中占有绝对的地位,而民营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流动。2013年1-11月,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44.4%,低于全国10.3个百分点,特别是文化体育娱乐、租赁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科学技术服务、信息软件等新兴服务业投资比重仅为2.4%、1.7%、1.4%、1.0%和0.6%,后续力量严重不足。要通过改革推动、开放倒逼、项目带动和政策引领,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构建充分融入经济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多元化活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将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化解产能过剩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注意在化解产能过剩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化解产能过剩。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对现有能源资源延长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对重点耗能企业要尽快参照各行业、企业的国家、甚至国际先进标准,提出节能降耗目标、要求和相应措施,加强严格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推动全省各个行业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⑥3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