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更出彩 非凡十年谱新篇

——学习“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精神
2022-09-05   来源:《河南日报》(2022年09月05日 第08版:专版)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点击量:1654
【字体:

 日前,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主题新闻发布会精神,深刻感受河南遵循领袖嘱托,在砥砺奋进新时代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十年辉煌巨变,立即组织科研骨干围绕发布会精神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学习阐释成果。

新时代这十年,河南牢记领袖殷殷嘱托,勇担时代使命,在经济大省挑大梁、作贡献上担当作为,在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上笃行实干,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在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中更加出彩,亿万中原儿女信心满怀,踔厉奋发建功新时代,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奏响创新发展主旋律最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河南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十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华山一条路”,创新人才引育加快,创新之势越来越强,创新佳音接连不断,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步伐铿锵。

跨台阶破关键,科技创新“豫”见世界。十年来,河南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创新领域的关键性指标表现亮眼,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08.9亿元,是2012年的15.1倍;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突破1000亿元,是2012年的3.3倍;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07%上升到2021年的1.73%;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145家、高新技术企业8387家、“瞪羚”企业104家、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相较指标,更直观的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十年间,取得了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光互连芯片、氢燃料电池客车等标志性成果,部分装备在神舟飞船、航空母舰、大飞机、蛟龙号、高铁等“大国重器”上得到应用,阿兹夫定片为中国疫情防控贡献了“河南方案”,“郑麦7698”助力“中国碗”盛满更多优质粮,盾构、光通信芯片、流感疫苗等成为“河南智造”的“新名片”。

建平台聚人才,中原沃土结出累累硕果。十年来,河南坚持把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作为重要路径,提高链接效能,加快科技平台和高端人才一体化布局。实施“一号工程”,省科学院“新航母”扬帆起航。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陆续运行。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落户。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重点产业,新建设21家省中试基地、25家省产业研究院。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打造人才雁阵,制定实施“1+20”一揽子人才政策,开展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等“八大行动”,2021年许为钢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950人,2022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齐齐迈入院士校长领衔时代等,创新人才集聚成势,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深改革强保障,全面创新引擎充分点燃。十年来,坚持以改革促创新,大刀阔斧地拆掉创新路上的“制度藩篱”,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规格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担任主任,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从5个方面明确了50项改革任务,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计划管理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改革经验,全面创新态势持续向好。

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

十年来,河南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省情阶段变化,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破解“三农”难题,着力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三农”绚丽篇章。

以新担当新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突出抓好水利这个命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全面落实党中央惠农政策,完善补贴、保险和社会化服务。实现连续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今年夏粮生产克服上年特大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总产再创新高达到762.61亿斤,在特殊之年再次发挥了“中原粮仓”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打造“中原农谷”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生猪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河南着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小麦年供种能力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其中10亿斤销往省外。

强化“三链同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树牢“大食物观”,做强特优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食用菌、花生及油料产量、生猪出栏量及外调量等均位居全国第1。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三全、思念、想念、白象等品牌享誉海内外,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中原大地历史性终结。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田园增收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脱贫户年人均收入增长13.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

坚持用改革破坚冰激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十年来,河南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等重大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塑造政务服务新标杆。河南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积极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一是坚持“放”,向市场主体和基层放权,激发市场和基层的活力。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到68.2%,省级管理权限下放295项,省辖市级管理权限向县(市、区)下放255项,向开发区下放136项,企业和基层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强化“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持续简政放权的同时,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由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积极实施“互联网+监管”,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推进规范监管、精准监管,市场竞争环境不断优化。三是聚焦“服”,不断精简办事程序,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省到村五级政务服务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四是致力“效”,压缩办事时限,提升服务效能。目前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70%以上,零跑动、不见面审批事项超过86%。2021年国家评估报告显示,河南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第8位,一流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河南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攻坚,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走深走实。深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强化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实施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入豫”专项行动,探索发展地方政策性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有序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中原银行做大做强,省农信社改革稳步推进,金融豫军快速崛起。整合优化提升全省各类开发区,推进“三化三制”改革,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功能不断强化。

推进关键环节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机制。河南围绕政府、企业、法规和环境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的范围上迈进。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事”和“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动事业单位结构优化、功能再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保障。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推动国资布局战略性优化、国企专业化重组,省属国企盈利水平达到历史最好。加快法律、法规及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接轨、与“双碳”目标的接轨以及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适应性。以“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为目标,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稳定预期,稳定政策,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标识。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新局

十年来,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牌,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持续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制造业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换道领跑跑出加速度。十年来,河南工业规模一直稳居全国第5位,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88万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10.6%、5.6%提高到2021年24%、12%。近年来,抢抓技术更新和需求升级战略机遇,河南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破冰抢滩,食品、装备、材料、家居等优势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持续涌现,食品领域出现两只全球独角兽,装备领域“装备+平台+服务”模式快速渗透;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和新能源客车基地优势彰显;算力服务器、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超聚变快速落地投产集聚全球新算力生态,第一届量子计算大会在郑州成功举办,河南制造业在新的起点上跑出了加速度。

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十年来,河南越来越多的产业产品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环,盾构机、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现代农机、起重机、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产业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郑州传感谷、许昌动力谷、漯河食品、平顶山尼龙城等集群品牌优势凸显,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链。产业迈向中高端、关键环的强大支撑是河南拥有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头雁引领作用凸显,双汇、宇通、中铁工程装备、中信重工等一批基地型、平台型、解决方案型企业始终引领产业前沿,“专精特新”企业蓬勃生长,374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掌握着细分领域的“关键环”,紧跟技术前沿持续研制迭代产品,成为我省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关键环的核心支撑。

数智赋能展现新姿态。河南抢抓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稳步彰显。先进制造模式加速渗透,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批企业和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天信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培育平台38家,初步构建了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在建材、商用车、起重装备、矿山装备、智能农机等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数字减碳技术在化工、材料、食品等领域企业得到运用。当前,我省制造业发展初步展现出“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智能主导、服务增值”的新姿态,制造模式、生产组织、工厂形态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绿色低碳转型绘就鲜亮底色

十年来,河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奋力建设美丽河南。

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十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河南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河南建设再到生态强省建设,一以贯之、层层递进。特别是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发力,统筹推进黄河河南段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廊道建设等,建成标准化堤防501公里,“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圆满完成,沿黄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让黄河静下来、净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扛牢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地,守好京津冀大水缸,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河南重任在肩。这十年,河南时刻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扛牢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切实维护了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这十年,河南始终坚持把水源区生态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等14个专项行动,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河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累计调水超过500亿立方米,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跨越重大关口的关键之战。这十年,河南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污染防治攻坚领导机制,形成污染防治攻坚体系,以更高标准、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1年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降至77微克/立方米、45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56天,优良天数比例超过70%。落实“四水四定”,推进“五水综改”,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地下水开采量从2012年的137.2亿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96.9亿立方米。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河南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特征明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降耗减碳难度加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时期,始终坚定“双碳”目标,始终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绿色技术、构建绿色屏障、倡导绿色生活,打好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系列“组合拳”。十年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37.3%,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38%,林草年碳汇量达到2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绿色低碳逐渐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

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

办好河南的事,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十年,河南牢固树立“抓党建是第一责任,抓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严的主基调,弘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

突出抓总、抓重、抓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机制,将党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抓总”,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大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支持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省监察委员会、省法院、省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确保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坚持“抓重”,调整规范省委议事协调机构,组建省委财经委、省科创委等,加强对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举措、重大工作的领导;坚持“抓要”,对要紧要害的事情专班专责、盯住盯牢,找准“麻绳最细处”,牵住工作“牛鼻子”。

树牢正确导向,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锻造有力。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牢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扎实做好省市县乡村党组织换届,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全面优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用足用好红色资源,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清单问题解决率达84%,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墩苗育苗”计划,一次性选派96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交流任职,同时把优秀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选拔到省直、市直等单位,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赛马、选拔,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积蓄梯队力量。

推进强基固本,“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持续大抓基层基础,着力解决人、治、物、效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优化乡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体系,实施驻村第一书记整体赋能行动,抓“头雁”带班子。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开展“五星”支部创建,铺开“三零”平安单位创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力度,完善落实与业绩挂钩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基层减负机制,让基层干部精神饱满、轻装上阵干事创业。

建设清廉河南,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日益巩固。成立省委督查委,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情况,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常态化开展督查,形成闭环落实机制。出台《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推进清廉河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清明政治引领、清廉政府提质、清正干部塑造、清朗社会构建“四大工程”,推动政治生态持续优化,清廉文化深入人心,社会风尚正气充盈。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治“四风”,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简”“减”同志关系、“严”“严”组织关系。树牢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不断巩固。

课题组组长:阮金泉 王承哲

课题组副组长:李同新

课题组成员:陈明星 赵西三 包世琦 袁金星 彭俊杰 唐晓旺 王玲杰 王建国 杨东风 郜永军

来源:《河南日报》(2022年09月05日 第08版:专版)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