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 世界"大咖"齐聚洛阳侃"洛阳学"

2017-09-26   来源:大河客户端   点击量:2218
【字体: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梁新翠文图
  
  聚焦古都文化,共话洛阳学发展。
  
  今日(9月26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洛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千年古都洛阳召开。吸引来自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国外学者以及来自北京、陕西、湖北、辽宁等省份的国内学者共180余人参加。研讨会上,学者们围绕洛阳学界定、“何以中国”、古都的“洛阳模式”、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
  
  讨论
  
  洛阳学是否等同于河洛文化?
  
  究竟什么是洛阳学,洛阳学是否等同于河洛文化?本次研讨会上给出了权威的界定。
  
  洛阳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均占据重要地位。2010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洛阳学国际研讨会”。
  
  随后,在中国和韩国也举行了类似的学术活动,洛阳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共识。根据学界初步达成的共识,洛阳学是研究千年帝都洛阳从产生到发展、变迁和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学问。它既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研究洛阳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现代城市发展和未来发展战略,也从历史文化视角研究洛阳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演进和现代洛阳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还可以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洛阳的发展变化规律,共同为洛阳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持与政策支撑。洛阳学既不同于作为地域文化的河洛文化,也不同于北宋时期的“二程理学”,更不同于东汉时期的“河洛学”。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认为,开展洛阳学研究,不仅是传承创新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区域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迫切需求,同时还是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现实基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洛阳学构建的基础,历史上,夏、商、西周等13个朝代先后碱度洛阳。洛阳既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河图洛书的故乡和周易的发祥地。洛阳现代化建设为洛阳学研究提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古都洛阳正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迈进。国内外地方学的兴起也为洛阳学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上的雅典学、伦敦学等都已建成规模体系;国内的北京学、温州学、长安学也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都为把洛阳的历史、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建立一门综合性的洛阳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地位
  
  唐代半数墓志铭出土于洛阳
  
  中古时期洛阳和长安的关系是与会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日本明治大学东亚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长气贺泽保规通过墓志资料对洛阳历史地位进行重估。他说,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自然地理环境视角考察,洛阳(洛阳盆地)均具备成为中华世界中心的条件,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约为长安(关中盆地)的两倍;东汉以降至隋唐时期,洛阳虽然在分裂和战乱中反复经历了废墟化过程,却从未失去向心作用,隋唐时期尽管都城都迁移到了长安,隋炀帝和武则天却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洛阳;概观唐代墓志出土状况,数量上洛阳占据一半,关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成为“埋骨之乡”的前提是洛阳文化持续不衰的向心力。为此,他认为,洛阳历史地位及贡献居于长安之下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气贺泽保规还曾提到,历史上洛阳与日本之间联系密切,洛阳学应该由海内外学者共同推动。
  
  “洛阳在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之多,历时之长以及古都文化之丰厚上,可与我国‘八大古都’中另一大古都西安相提并论。”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认为。他提到,古都文化是洛阳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切入点。洛阳古都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夏都斟寻(二里头遗址)开启的“建中立极”的择中建都文化;夏商周三代都城汇集的礼乐文化;兴于东周时之春秋后期,盛于东汉延及隋唐之尊儒重教文化;肇始于东汉,至隋唐仍兴盛不止的佛道文化,等等。
  
  







 

责任编辑:沐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座洛阳城半部中国史 世界"大咖"齐聚洛阳侃"洛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