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深刻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的精神意蕴

2020-03-20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3月20日 07版 理论版)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点击量:8015
【字体:

一种壮举总会孕育一种精神,一种精神必将铸就一种永恒。南水北调作为一项举世瞩目的重大水利工程,一项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大国行动,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彰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承载着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关切,凝聚着党员干部、工程建设者的心血汗水,饱含着水源区人民大爱无声的情怀,并最终随着新时代脉搏的跳动,孕育出团结协作、求实创新、担当奉献、顾全大局的精神意蕴。

团结协作是在一定的局域内或群体间,为实现某种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形成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精神状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4个省级行政区域,途经河南、河北两省的11个省辖市,贯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水系,涉及中央和地方的众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点多面广、程序复杂,既有水源地区的移民外迁、水质保护,也有受水区的开渠筑涵、对口支援等。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既有干线建设和渠首配套工程,又有移民迁安和水质保护重任,是整个工程中责任最大、任务最重、牺牲最多的省份;河北省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承建省,总干渠跨境工程长达596公里,总投资将近420亿元。相比较而言,作为受水地区的京、津两市,则承担的建设任务相对少些、迁建损失相对小些。但是,京、津两市对豫、冀两省保持了积极沟通和高度理解,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补偿和对口支援。特别是为回报河南人民作出的奉献和牺牲,北京与河南签署了“1+6”合作协议,约定两地全面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突出强民生、保水质、促转型,推进对口协作互利双赢;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节能减排提升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支持和引导北京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健康养老、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领域产业向河南转移。这些行动和举措,都赋予了南水北调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蕴。

求实创新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场,按客观规律办事,大胆创新创造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从渠首到终点的自流落差还不到100米,输水线路之长、调水规模之大、建设难度之大,都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正是因为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态度严谨、求真务实、创新求精,才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战略和政策、设计出科学严密的规划和标准,确保了整个工程经得起自然和历史的检验,通水5年多来运行平稳且没出过任何技术性难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就大规模组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勘察、调研和反复论证,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2003年才最终编制完成并经中央批准。工程建设施工中,大坝加高、跨河渡槽、穿黄隧洞、膨胀土抑制等,都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但广大工程建设者开拓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据不完全统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目前已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技术专利110项,很多项目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完善了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中央确定的“质量可靠放心”的工程目标,为南水北调工程注入了求实创新的精神内涵。

担当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行为特征,也是新时代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态度和实践付出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水源区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为代表,靠着局部服务全局、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担当,以及讲奉献、肯吃苦、能战斗的个人付出,有效推进了库区扩容、水质保护、移民迁安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艰巨任务。河南省淅川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丹江口水库的水源地和淹没区。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蓄水,淅川县城和16个集镇逐渐被没入库底,全县362平方公里膏腴之地被淹没。新世纪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一方面水进人退,又使3个集镇和大批基础设施淹入水下,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为保护水质,127家纳税大户企业被关闭,4万多个养鱼网箱被取缔。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地被淹了、人被搬了、厂被关了”的巨大牺牲,以及县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压力,淅川县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表现出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为了完成党中央规定的“2014年通水”的任务目标,也让移民早搬迁、早安定、早发展,他们以“移民为国作贡献,我为移民作贡献”的高度自觉,一鼓作气、坚忍不拔,使国家原计划4年完成的移民搬迁任务,只用了2年就圆满完成,并且做到了“不亡、不伤、不丢、不漏一个人”,实现了平安稳定、和谐有序的移民迁安。为此,全县有100多名党员干部因公负伤,6名党员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生动诠释了南水北调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顾全大局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为了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行为舍弃,也是一种舍我其谁、舍小家为大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是凭着全体人民顾全大局的境界与品格,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源泉,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开拓了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南水北调是我国北方向南方“借水”的重大工程,不仅仅需要党的政策推动下的资源“再平衡”,更需要水源区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河南、湖北两省为代表的广大库区移民,为了国家长远发展、缓解京津之“渴”,顾全大局、舍家弃业,义无反顾地别亲离祖、为水让路,展示了报效祖国、为民牺牲的高尚情怀和至诚大爱。以河南省淅川县为例,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渠首和水源地,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工修建,到1978年正式蓄水发电,已分六批向青海等地迁出人口20.2万人。南水北调工程兴建,丹江口水库需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还必须向外再迁出16.5万人,很多家庭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移民。前后两次近40万人的移民,成为人类水利发展史上一个县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经济社会情况变化最复杂的移民过程。但在国家长远发展和个人利益取舍面前,几代淅川人不讲条件、没有怨言、不出难题,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园、移民他乡,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留下了舍家为国的精神注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课题组长:谷建全  

员:万银锋 李中阳 刘旭阳

执笔:万银锋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3月20日 07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