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构建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

2021-09-09   来源:《社会科学报》第1769期第3版   作者:闫慈   点击量:11653
【字体: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相较于现实社会中的舆情,网络舆情呈现出极速传播、情景依赖、群体极化等特点。其内在的演变机理更易受多元主体在公共事件之上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产生舆情的失真与变异。这其中也存在立场、利益、情绪等外部因素造成网络舆情的不稳定和衍生事件的发生的情况。构建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就是要适应“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生态,打破常规定义中“上对下”和“主对客”的管制,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矫正,从而共同治理网络舆情。

正视网络舆情治理的问题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介入,导致网络空间成为舆情爆发的集中地和初始地,表现出频次快、影响大、范围广的特点。在当前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重合的时期,网络舆情治理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它们不仅是网络舆情形成的关键诱因,更是影响社会情绪和现实矛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公共事件触发网民群体的极化情绪,在网络交互的过程中,其舆情极易受到感染和操控出现失真变异并衍生出新的问题,一旦处置不当,就会造成公共舆论危机,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矛盾风险交织、国际形势多变,外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加剧,社会中的矛盾风险挑战极易传导、叠加、演变、升级。因此,网络舆情治理面对的社会现状发生改变,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也随之更迭。从舆情内容来讲,聚焦领域已由教育、医疗、食品卫生、公务接待等突发公共事件转向为更加具体和细化的群体事件,其中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因其突发性和极强的破坏性,容易在相对集中的人群中扩散,形成利益驱动下的激烈行为,造成网民对事件评判的失真。从发展轨迹来讲,网络舆情不再以时间和空间作为演变行径,而是在事件背景下,受到群体拉力、流量推力、现实阻力、利益摩擦力等各方社会因素影响,出现信息变异和真相缺失。因此,正视网络舆情治理是网络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

树立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理念

网络舆情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舆情主体(舆情生产者、传播者及消费者)、舆情客体(客观事件及热点话题)、舆情内容(对信念、态度、意见及情绪的反应)、舆情载体(传播媒介平台)。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场已经成为改变我国社会舆论生态环境的重要场域。要在纷至沓来的信息浪潮中去粗取精、分辨真伪,有效治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绝非一己之力能够促成。

树立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理念是顺应社会发展和舆论附着在“群体之上”属性的本然之举。舆情的形成发展是社会性的,其存在的问题理应由主体、客体与载体共同施力解决,这才能推动客观真相的如实表现以及舆论引导的理性牵引。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结构趋向多元,传统意义中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中心管理已不适用。推动舆情发展变化的往往是传播信息的媒体和引领信息走向的意见领袖,在以圏群舆论为代表的微信和以广场舆论为代表的微博两大平台上,迅速聚焦网民关注,在两者的不断交互共融中,深刻影响着舆论场的生态。这其中还要特别考虑商业利益因素对事件与舆论的影响,在商业资本追逐下,客观真相以及是非曲直更难得以还原。

“共同体”是走向良序善治的逻辑起点

对于网络舆情治理来说,其最终目标即是形成最广泛的共识。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实施,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进程趋向成熟,这也是网络舆情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生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多元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社会的基本格局和显著特征,在为舆情主体表达利益诉求、吸引流量关注、扩大社会影响、输出价值导向拓宽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舆论整合路障。

多元主体在共同关注的社会事项之上相互作用,形成了网络舆情。然而,舆情并非实情,这其中夹杂诸多事件之外的因素,因为各方主体的趋利性与理念的多元化也是造成网络空间失序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基础就是基于真相和公道的共识,单靠多元舆情主体相互制衡未必能获得真相。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将重叠共识置于主体差异认知之上,就能形成既包容理性分歧,又协调多元诉求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最终推动多元舆情主体走向良序善治和社会舆论的整合统一。

总而言之,构建网络舆情治理共同体就是从现代治理理念出发,以“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依托,以“治理”取代“管理”,在多元主体超越私利的相互作用下,清醒认知舆情产生背后的力量角逐,从而在协商交流中获得共识,让认知与情绪归于平和与理性。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不断聚合多元主体的“统合性”与“整体性”,共同疏导和治理网络舆情,彰显事实本身的来龙去脉和是非曲直。这也是“后真相时代”营造网络舆情的善治生态以及筑牢网络空间客观公正舆论场域的基础所在。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69期第3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