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凡栩:多措并举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 | 社科专家读报告

2025-02-12   来源:创新发展研究所   点击量:319
【字体:

编者按: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分享2024年河南出彩“成绩单”,展望2025年发展“新蓝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了哪些河南力量?顶端新闻中原策推出《社科专家读报告》专题,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本期聚焦“枢纽经济”,邀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冯凡栩进行解读。

图片1.jpg 

今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航空枢纽港、国际陆港等功能片区开发建设”,“推进郑州-吉隆坡、郑州-墨西哥城等‘双枢纽’建设”等,“枢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联系到2024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壮大枢纽经济”,2025政府工作报告为河南发展壮大枢纽经济指明了方向。

枢纽经济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其发展水平标志着枢纽城市的核心能级。河南地处黄河之滨、九州腹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型高铁的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下,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是河南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的重要方面。

一、河南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意义重大

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是河南实施优势再造战略的重要抓手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之一便是优势再造战略,即从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

河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国首个建成“米”字型高铁网的省份,洛阳、安阳、商丘、南阳等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高铁郑州航空港站、郑州机场北货运区等关键设施建成投用,新郑机场跻身全球机场货运40强、全国前6,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

可以说,河南得天独厚的枢纽优势有利于不断汇聚各类枢纽资源,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支撑,形成枢纽与城市发展合力。因此,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是充分释放河南发展潜力、实现优势再造的重要抓手。

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是推动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枢纽经济通过交通枢纽连接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高效促进内部资源流动和外部资源链接,加速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条件的融合,从而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可以说是“流量”大省,然而河南高端产业支撑不足、高端人才相对匮乏,面临着如何将“流量”变为“留量”的难题,制约了河南高质量发展。

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有利于河南吸引更多高端产业和优质资源集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区域经济协同效应,使河南成为各类产业集聚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发展沃土,从而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

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是助力河南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能够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从而推动国内市场的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有助于河南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升级,并带动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有助于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对于河南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南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有优势有条件

交通枢纽地位突出。从地理区位来看,河南自古就有“天下之中”之称,在中部地区更有“中部之中”的天然区位优势,地处“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基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中东西的立体交通体系,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快速路网在河南“落笔”成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列,还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其中,郑州5小时高铁旅程可直达123个城市,成为全国“高铁朋友圈”最广的城市;如果加上换乘车次,郑州5小时内铁路可以通达136个城市,位列全国第1。

此外,河南全省铁路营业里程、旅客运输总量、周转量多年稳居中部第一。郑州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中欧班列(郑州)获批建设中东部地区唯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累计开行1.3万列,突出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河南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提供坚实基础。

物流优势凸显。物流业连通着产业链和供应链,为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更强动力。河南特色物流优势突出,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双汇、华鼎冷链科技等12家企业入选冷链物流百强榜,总量居全国第2位;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6位、业务总量居全国第7位,两项指标表现均居中部地区首位;全省货物运输总量、周转量多年稳居中部第二。

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等6个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总量居全国前列;周口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全省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已达7家,总量位居中西部省份第1名,全省物流优势凸显,为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提供不竭动力。

市场潜力足。河南是人口大省,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消费潜力看,河南有近1亿人口、22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居全国第一梯队,潜在需求空间巨大。

从人口结构看,2023年河南0-15岁人口为2167万,占比22.1%,明显高于其他省份,河南更显“年轻”,人口活力十足,未来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丰富,人口红利依旧存在,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进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进一步推动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供应链的完善,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为河南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提供强大支持。

三、关于河南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的建议

虽然河南在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的定位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在枢纽功能方面发挥不足,建议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抓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一是强化综合交通和枢纽城市顶层设计。加快枢纽城市规划编制,针对不同城市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条件,明确各枢纽城市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枢纽城市建设新格局。

二是强化规划衔接。加强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产业规划等国家和省相关战略的衔接,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协同推进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

三是强化政策环境供给服务。加快完善“政策+枢纽”制度有效供给,从用地保障、资金支持、部门协作、开放合作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引导服务枢纽经济发展。

(二)抓产业再造,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

一方面是要壮大陆港经济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做强制造业物流,打造高铁经济产业集群,依托郑州米字形高铁枢纽,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机电设备等产业集聚,建设物流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发展高铁货运物流,打造全国快件中转集散中心,推动高效产业对接,同时依托中欧班列促进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整合发展,推动陆港经济与跨境产业融合。

另一方面建议加快引育枢纽经济龙头企业。支持交通物流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盟等形式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综合服务链,促进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供应链运营商转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雁阵型”企业集群。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郑州设立区域总部,形成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三)抓互联互通,推动枢纽产业联动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区域合作。要充分发挥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直连长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成渝等主要经济区域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融入国家物流枢纽体系,构建跨区域物流通道网络和分工协作体系。

二是提升多式联运能力。提高公铁、公水、公空、空铁、铁水等多式联运衔接能力设施建设,形成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三是强化国际联通性。要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布局重点枢纽城市海外货站和海外仓,依托中欧班列(郑州)等国际贸易通道提升河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强与国际重要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

图片2.jpg

来源:创新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