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曼: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四大建议 | 社科专家读报告

2025-02-12   来源:创新发展研究所   点击量:253
【字体:

编者按: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分享2024年河南出彩“成绩单”,展望2025年发展“新蓝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了哪些河南力量?顶端新闻中原策推出《社科专家读报告》,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 赵雅曼 

今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围绕2025年发展目标,提出重点抓好 “更大力度推动全方位扩大内需”“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以“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强化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点明了改革对于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坚定了我们要在深化改革中推动创新发展的信念。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动力才会更强,创新的活力才会更足。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创新发展配套改革”,既是河南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河南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河南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持续推进。通过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进一步奏响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科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破除科技体制藩篱。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书记和省长担任主任,机构改革后调整为省委科技委,体系化、高密度、渐次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有力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2022年召开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大会,通过“两篇大文章”“两个大手笔”,出台“1+10”改革方案,搭建起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框架,一体化设计相关创新政策、法规、规划、改革举措,引领各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此外,在全国首创为科研单位量身立法,打造《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等,为科研单位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教育方面,深入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积极实现河南高等教育起高峰。截至2024年9月,全省高校数量增加至174所,“双航母”破浪前行,7所“第二梯队”国家“双一流”创建高校整装起航,4所高校逐渐填补美术、体育、音乐、戏剧等高校类型空白。全省省属高校的89个和5个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前1%和1‰,分别位居全国各省份省属高校的第5位和第4位,博士硕士高校和学位点立项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增2所博士高校、4所硕士高校、44个博士点、210个硕士点,并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对接“7+28+N”产业链群培育,科教协同赋能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人才方面,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聚焦人才管理、集聚、评价和激励机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累计签约各类人才数十万人,落地高质量人才项目数千个,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推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重大科研课题“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首席专家负责制,推动全省人才与科技更加紧密地融合与协同发展,充分释放了全省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

二、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建议

(一)促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要立足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这一首位战略,优化科技管理机构设置,完善科技管理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战略谋划、重大科研项目规划和指导科研活动的能力。

一是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创新体制机制,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自主权,实施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全面激发科研机构活力。健全高水平科创平台引育机制,吸引大院大所大企来豫建设“创新飞地”,盘活中央驻豫科研院所优势潜力。

二是探索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靶向配置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资源,实现全省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要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加强对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和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布局。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实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分类管理,建立将地方、企业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新机制,优化资源统筹配置。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

(二)完善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河南要以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改革为抓手,着力解决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如转化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协同不足等,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地调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配置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凝聚形成重大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要进一步发挥省委科技委的领导指挥作用,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二是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体和新型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三是坚持“四个面向”,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超硬材料等“7+28+N”重点产业链群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链主企业和用户企业“双牵头”攻关模式,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及成果应用。

(三)优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河南要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出发点,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一是完善市场化引才机制。要立足河南 实际,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场景,对标深圳人才集团等一流企业,推动河南人才集团在市场化的引才机制、市场化的人才认定标准、市场化的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勇于突破,打造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生态圈。

二是完善培育造就高水平人才机制。深入实施“中原英才计划”,尤其要完善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的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进一步释放人才制度红利,吸引凝聚更多人从事科技创新工作。

三是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营造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创新力度,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重点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完善科技评价与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河南要以推进科技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着力点,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创新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方式,提高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专业性、高效性和公开性。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考核奖励机制,向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一线科技人员倾斜,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倾斜。

另一方面,要面向产业需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导宇通客车、汉威科技等创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通过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制度,推广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通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探索实施“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供稿:创新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