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发展理念 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我省“十四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均已启动备受关注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相关工作。根据世情、省情、民情之变,我省“十四五”规划中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主线,贯穿“十四五”全过程。
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各地要进行符合实际的积极探索,确保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
调动和集中更多社会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我省现有研发投入强度仅1.4%,与创新型发展2.6%的研发投入强度差距比较大。下一步要以大幅度提高政府研发投入强度为重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创新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激励35岁以下创新活力充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放大青年一代对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的代际驱动作用,突破主要产业领域部分技术瓶颈,稳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水平与整体科技实力。
统筹兼顾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长速度的协同关系。2019年,我省GDP达5.4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五位。系统考虑我省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特征和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需要,我们认为在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十四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速度预定为6.0%左右比较合适。因为只有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老百姓才会有较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突出制造业这个重点,妥善处理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下大力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促进我省经济由量大逐步转向质强,为建设制造业强国贡献中原力量。
巩固提升制造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与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扎实推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加强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智慧制造,适应以5G为标志的新信息时代的需要,以先进制造业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我们在部分制造业领域积累的技术创新优势,不仅要在生产领域创造更多领先的产品,更要在实验室、医院、安全监控等敏感领域形成创新产品,为全国高科技拓展新领域作出新的贡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机、5G云端医护助理等智能、智慧产品集中登台,显示出高端制造的创新优势,将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不断加强实体经济实力。实体经济是我们发展的本钱。既然是本钱,就必须有所保障,而且无论如何不能弱化,更不能丢掉。因为弱化或者丢掉本钱,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弱化、看家本领的丧失。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弱化实体经济,甚至放弃实体经济,就意味着在理论意义上偏离了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实践上将给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就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困局。
促进制造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们这个经济大省现有制造业规模比较大、具有各个方面创新人才的优势,把先进制造业搞上去,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的整体实力,构筑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破解生态保护瓶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把全省生态保护的整体责任压实,努力破解生态保护的瓶颈。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历史已经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而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当代文明的兴衰演替。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进入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攻坚期。要下定决心,乘胜追击、咬牙攻坚,爬上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坚定不移打赢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破解生态保护的难点,切实让全省生态环境日益好转。
集中力量破解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难题。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以解决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通过科技攻关破解我省重点行业和影响比较大的领域环境污染的技术难题,为人民创造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人民幸福生活的支撑点。
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按照生态系统固有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特征,统筹兼顾考虑自然生态各种要素、山上与山下、地上与地下、陆地与河湖以及流域上、中、下游的关系,立足于进行整体规划,实现分类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本身的循环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稳步实施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不断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步伐。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清洁生产产业,加快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有效循环链接。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化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河美。积极组织开展全民绿色消费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与不合理的过度消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风尚。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尽快从当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铁腕治污走向制度化的依法治污,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创造可靠的法治环境。
(作者系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6月10日 09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