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是扩大双向开放的助推剂

2020-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1日 10版)   作者:王新涛   点击量:3064
【字体: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各类风险可能仍将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疫情直接冲击、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实现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

扩大双向开放是实现“六稳”“六保”目标的关键。开放是活力之源。双向开放强调“引进来”,更注重“走出去”。做好双向开放,稳外资、稳外贸,不仅是“六稳”“六保”的重要内容,而且对充分发挥开放促增长、促改革、促创新的综合带动作用,对“六稳”“六保”整体目标的实现都至关重要。

扩大双向开放能够直接推动外资外贸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扩大外贸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带动大量人口就业。但是,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坚定扩大开放信心、建好双向开放平台、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这样将稳定外资存量、扩大外资增量、巩固传统外贸市场、开拓新兴外贸市场,既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又能为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作出更大贡献。

扩大双向开放的综合效应能够全面助推“六稳”“六保”。在全球化时代,很多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一分子。持续扩大开放不仅能够稳住外资、稳定外贸,而且可以更加精准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更为全面的复苏。能够增强复工、复产、复商、复消的协同性,加速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和经济社会循环的联动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整个经济尽快走出疫情冲击的阴霾。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大双向开放既关系到外资外贸稳定、经济增长等问题,也关系到发展预期、民生福祉等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为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提供有力支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助推“六稳”“六保”,要更加强调开放的内生动力,更加强调开放的创新性和主动性,这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空间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营商环境的优化,将推动这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招商、安商、稳商。一个国家或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已成为衡量开放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等举措,能够擦亮给投资者的“邀请函”。

优化营商环境能够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这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机遇。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使产能合作纳入机制化轨道,通过商签标准化合作协议、签证便利化协议等方式,可以为企业间合作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而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等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的重塑过程中,占据一定先机与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能够加速内外循环畅通。经济循环畅通,意味着投资、生产、消费等经济运行环节的有效顺畅衔接。无论是促进生产消费的内循环,还是稳外资外贸的外循环,优化营商环境都至关重要。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将推动我国企业加快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下好营商环境的“先手棋”,才能下活开放发展的“全盘棋”。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效果迈进,首要任务是把应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应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

1.复制推广现有开放平台探索出的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做法。以自贸区为主体,统筹考虑其他开放平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在制度创新方面,突出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经验;在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方面,突出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劳务合作等经验;在行政高效化方面,突出行政流程重构、服务企业更便捷等经验。

2.持续优化扩大开放领域的营商环境。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范围,降低跨境资金使用成本;探索整合外籍人员工作许可证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优化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以及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准入机制。继续压减全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理取消一些未纳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

3.不断优化扩大进口领域的营商环境。要切实解决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高、检验检疫和通关流程烦琐等突出问题,研究降低部分消费品的关税,鼓励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在关税、进口检验、市场营销等方面创造机会平等的条件,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努力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

4.努力营造有利于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环境。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的理念,按照宜居、宜业、宜游需求,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际化标准、顺应国际化趋势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城市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营造亲和、便利的城市环境。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1日 10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