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过紧日子 确保基本民生
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坚持紧日子保民生。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受特大暴雨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确保基本民生,夯实改革发展的社会根基。
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要想使国家富足,必须节约各种开支和费用,让老百姓丰裕起来。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更应如此。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挥霍浪费了。必须牢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要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带头精打细算过日子,减少和压缩不必要的公务开支。尤其是当下,各级财政面临不少困难,更应该把过紧日子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中。要坚持政府做“减法”,民生做“加法”,用好紧日子与好日子的辩证法。要从省级领导班子做起,甘于做奉献为民的“苦行僧”,坚持厉行节俭,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要从省直机关做起,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从预算编制入手,强化过程管控。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深处树立节约意识,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形成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压舱石”,关于大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确保基层“三保”得到有效保障。必须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鼓励县市立足地方实际以项目建设的主动轮,带动经济运行的所有轮子一起转,努力培植新增财源,做大基层政府财政蛋糕。必须树立责任意识,严格按照县级为主、省级兜底的原则,将“三保”保障责任落到实处。县级层面要全面落实好保障责任,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在兜牢“三保”支出底线的前提下,再安排其他支出事项,从源头防范和降低财政运行风险。省级层面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市、区)的财力倾斜。必须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机制。坚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厉行勤俭节约,充分考虑基层财政可承受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安排调度资金。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非重点项目支出、新增暂付性支出和公用经费,取消功能重复或不必要的项目,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倾力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必须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手,扎实做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围绕“一老”,立足河南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态势,统筹抓好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体系化、嵌入式的服务。围绕“一小”,优化基础教育布局,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继续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着力破解“入学难”“入园难”问题。大力推进城乡、学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围绕“一青壮”,继续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增强就业岗位韧性,扩大就业容量,支持多渠道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筑牢守好民生底线。
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就业能力与收入水平密切相连。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前提。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善民生涉及诸多方面,就业是根本民生问题,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要依靠产业带动和必要的政策激励,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必须做好稳就业工作,加快技能河南建设,切实提高群众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高质量就业。要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解决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要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立面向全省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益,高质量打造“技能河南”,全面提升就业能力。要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多渠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08月18日 09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