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五大关系 加快都市圈提级扩能

2022-01-21   来源:《河南日报》(2022年01月21日 第07版 理论版)   作者:易雪琴   点击量:3072
【字体:

高水平规划建设涵盖“1+8”省辖市、总面积5.8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70万的郑州都市圈,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对区域布局作出的重大调整。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不是简单的新一轮空间扩张或是一定空间边界下的政策叠加,而是在一定时空关系下对各种要素资源的创新性配置。高水平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应统筹好规划建设中的几个关系,加快都市圈提级扩能,充分释放都市圈建设的结构性潜能,形成更加强劲的增长动力和核心引擎,有力支撑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协调“画圈”与“建圈”的步伐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种要素资源相互作用后“有机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引。然而,不同发展阶段的都市圈,其发展目标和面临需要协调解决的重点问题有所不同,相应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有所不同。建设郑州都市圈,应把握好规划与建设的节奏。

现阶段,应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联系密度和范围、产业分工协作程度、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等方面着手,对郑州都市圈发展阶段进行重新评估,科学判断都市圈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新一轮“1+8”郑州都市圈规划,有针对性地设定都市圈发展的目标和主题,并伴随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滚动修订调整规划,及时解决因边界问题产生的区域性矛盾或空白性难题。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组圈”预期,通过弥合性、协同性指引明确其功能定位、共同任务,鼓励不同成员之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载体平台、重大项目、体制机制等方面率先开展更为务实的区域合作与共建,加快形成都市圈发展内生动力。

化解“强中心”与“去中心”的矛盾

长期以来,核心城市凭借着政策力量的加持和区域资源的集聚实现加速扩张,但以“大城市病”为表象的内部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有些呈现出“未强先病”的特征。与之对应的是,外围地区由于缺乏合理预期或足够的正向激励,区域合作动力不足,容易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因此,建设郑州都市圈,应摒弃“先集聚后辐射”的传统理念和“聚集不经济”的路径依赖,通过“强中心”与“去中心”并举,推动实现区域结构调整和再平衡,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强中心”,就要聚焦提升“一核一副”的核心功能和高端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动郑州打造创新、先进制造业、开放、人才“四个高地”和洛阳提升发展能级,从而实现从“只集聚”到“有辐射”、从“弱核牵引”到“强核引领”的转变。“去中心”,就要通过“泛中心化”构建核心、节点、基层之间的传导机制和“反磁力”机制,强化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和内嵌式关系,积极承接产业、服务和人口的转移,打造若干层次不同、功能有别的“新兴增长中心”“次中心”“微中心”,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一体化效应,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适应“转移”到“转型”的变化

随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创新型、数字型、生态型都市圈已成为新发展阶段都市圈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建设郑州都市圈,需适应新要求新变化,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型推动各主体找准在都市圈中的生态位,实现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等的“近域重组”,从而打造更具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更加绿色低碳的都市圈。

首先,应坚持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加快打造郑开、洛巩、许港等都市圈产业带,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培育发展数字经济,解决好因产业同构化、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产生的要素资源的内耗和外流。其次,充分发挥郑州、洛阳的创新优势,打造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活动向外围圈层扩散与整合,同时鼓励外围地区提升技术消化转化能力和市场匹配能力,并积极承接与产业配套的创新活动,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走廊、集群和矩阵。最后,加快都市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统筹区域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安全基础设施等建设,打造绿色生态韧性的节点、区块和网络,增强都市圈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缩小“内层”与“外层”的落差

在多数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活服务、公共交通等优质公共资源供给在空间上呈现核心城市高度集聚、圈层化明显递减的特征,加重了核心城市的“城市病”,而外围圈层则因为配套服务落差明显,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力不足,进而导致发展滞后。因此,建设郑州都市圈,应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都市圈内外圈层城市功能的一体化、同城化水平。

一方面,应以交通互联为先导,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高效通勤圈,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供给覆盖率和层次性,构建交通快速换乘空间和无缝接驳体系,加快“一张”“一卡”“一票”等跨区域交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交通网络从“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不断破解都市圈要素流动的时空紧约束。另一方面,应以民生改善为根本,打破传统上以行政区划和行政等级为基础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加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制度衔接,深化政务服务联通互认,推动都市圈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互利共惠,不断缩小都市圈城市、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落差,真正实现“共享一个圈”。

搭建“权力导向”与“利益导向”的治理组合

都市圈的建设发展是跨行政边界、多利益主体空间单元的治理模式创新的过程。单靠传统金字塔式行政区划下的治理模式,既无法满足成员的差异化发展目标,也不利于降低治理成本。因此,建设郑州都市圈,应引导各城市从单打独斗的属地经济竞争中走出来,在“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中寻求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的共同作用,打造都市圈利益共同体。

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完善由省级领导、省直部门及“1+8”城市主政者共同组成的都市圈治理架构,并赋予其解决都市圈建设重大问题的资源和权力,构建多中心、多层级责任嵌套的治理运行机制,形成权力承接、协调及转化的灵活调整的关系,保障都市圈规划顺利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应在产业协同、生态共治、设施共建、服务一体、税收共享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利益交换机制和交换网络,确保各主体的利益与成本对等、政策在各主体之间一视同仁,逐步形成都市圈互惠共生的合理预期和合作动力。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2年01月21日 第07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