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的最新成果

2021-12-16   来源:《党的生活》2021年第12期上   作者:王承哲   点击量:13448
【字体: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彰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党的百年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标明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集中体现了其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创立的原创性思想

鲜明提出“两个结合”,推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对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发掘、继承、弘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原创性思想成果。

牢牢把握“两个渊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党在思想理论上有两个“老祖宗”,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气质,涵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根”和“魂”。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形成的变革性实践

深刻理解“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文化深度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深刻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认真领会“两个创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把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在这里,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正确坚持“两个史观”,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文化史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正确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关联,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是中国人民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正确认识“两大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中国文化发展史积累的极其丰富的宝贵历史经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决议》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系统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回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四、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新时代创造的标志性成果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在文化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上取得标志性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两个结合”,既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又要大力推进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在“两化”的有机互动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结合,系统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相结合,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治国理政的深厚文化底蕴。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揭示其科学内涵及其历史文化渊源,在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上取得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伟大意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形成了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影响久远的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它们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理念的文化根基和丰厚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典型表现。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党的生活》2021年第12期上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