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节日表达 讲好黄河故事
原标题:
发挥黄河文化优势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编者按:中国传统节日主要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黄河流域,它凝聚着黄河两岸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原大地作为黄河流经的核心区域,孕育了黄河文化的核心和骨干,积淀了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春节期间,河南日报约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三位专家就“传承弘扬传统节日与讲好黄河故事”与读者分享。
创新节日表达 讲好黄河故事
李孟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要聚焦中原文化“根”与“魂”的优势,创新传统节日的时代表达,从而使传统节日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传承中原节日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是传统节日的发源地,传统节日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关键载体。传统节日习俗中的祭灶、贴春联、守岁、闹元宵,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打铁花,以及各地庙会、书会、灯展、社火等民俗活动,是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节令食物与节日文化相伴相生。中华民族以勤俭为美德,每逢佳节以丰盛的食物传递对天地的敬仰、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平日辛劳的自我犒赏。节令食物的精髓并不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华美筵席,也超越了简单朴素的常日之食,它以对日常食物的艺术化加工、修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丰饶物产及中原饮食文化的兼容并包。
黄河流域是传统节日诞生的核心区,中原地区星罗棋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表达,是讲好黄河故事最为显著的文化优势。传统节日在民间生长,节日文化也要通过充满仪式感的节庆活动实现传承。讲好黄河故事需要凝聚精神力量。三月三是古代上巳节,也是黄帝诞生日,有“祓除畔浴”、祭祀宴饮的传统。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既能够有效地延续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核,也呼应了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通过“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的庆典主旨和上香、施礼、读拜文、唱颂歌等程式化议程,中原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得以彰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得以呈现。讲好黄河故事需要尊重文化传统。鹤壁浚县庙会传衍千年、辐射百里,富含黄河流域浓郁而鲜明的农耕文化底蕴。除了延续整个正月的隆重而丰富的节俗活动,这个“华北第一古庙会”在乡村社会中还承担着经济、贸易、民间信仰以及对社区整合等“润物细无声”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需要丰富文化特色。作为中国民间曲艺“活化石”的宝丰马街书会,每年正月十三的正会人海如潮、鼓曲声声,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展演着一幅浓墨重彩的黄河民俗文化画卷。
加强节日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
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繁荣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标,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节日消费已不满足于物质享受,而更在意精神愉悦。创新节日文化应尊重活态传承,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智慧的汲取和中原地域文化特色的吸收。延续传统节日习俗的同时,新的节日习俗也正在发展生成。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2019年春节假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例分别达到40.5%、44.2%,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这一现象说明传统节日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呼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诉求,节日旅游正在成为新的文化习俗。创新节日文化应强化公共价值。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创设应考虑将四时八节所蕴含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超越休闲度假的表层功能,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诠释和发掘节日文化的深层意义,准确地传递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重新唤醒人们对自然节律的顺应、对季节物候的感知、对家庭伦理的尊重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创新节日文化应契合消费需求。节日消费古已有之,并非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产物。古往今来,最热闹的节庆场所往往也是最繁荣的商品交易市场,北宋都城汴京在重大节日便以允许士庶关扑和开放金明池来刺激节日消费。近年来,文化消费日益呈现出彰显文化自信、显示品位需求及注重生活体验等迭代升级的特点,节日产品的开发正在从物质满足的单一需求向满足文化体验、情感因素、休闲度假等多重需求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地域特色,避免主题雷同、形式单一的节庆活动和节日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发掘契合现代文化审美的节日仪式和文化形态,激活传统节日的价值空间。
打造中原节庆品牌
节日文化的体系化和品牌化有助于凝练中原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创新黄河文化的形象表达。节庆文化品牌不仅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避免节日宣传的符号化和仪式展演的单一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是节庆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础。如果节日文化的精髓与价值无法准确提炼和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就有可能沦为缺乏文化内核的消费符号。发挥重大节日的平台窗口作用,支持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上元灯会、浚县庙会、三门峡陕州地坑院、宝丰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的节庆活动和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为具有中原特色的节庆文化品牌。促进节日文化与黄河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古都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升节日庆典的文化品位。发掘节日文化的夜间经济价值,探索文化引领、科技支撑、生态友好、主客共享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发挥节日文化在全域旅游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特色小镇、休闲街区、精品民宿、演艺节目等新型业态活化城乡空间,以增量投资激活传统节日的存量资源,实现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相互配合,全面提升中原节庆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做好节日文化的海外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需求,提炼传统节日中具有文化共性的价值元素,增进世界各地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在互鉴共享中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2月04日 06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