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河洛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20-09-24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24日 18版)   作者:王承哲   点击量:12217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强调,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河南作为河洛文化发源地,应当从国家高度、全局视野深度审视河洛文化,深入挖掘河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持续推进河洛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以河洛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河洛文化的中华源、民族根、文化魂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地区为中心,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河洛文化精神,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汉魏唐宋为内容,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为特征,是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血脉和精神纽带,具有显著的源头性、根脉性和族魂性。

河洛文化具有中华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河图洛书。上下五千年,神韵河洛书。《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汇聚了古代先贤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催生了我国古代六经之首的《周易》,提出了中国哲学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命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世界最早的二进位制也源于河图洛书。黄河流域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其中《诗经》和《老子》是在洛阳编著的,《史记》的编著也与洛阳密切相关。所以说,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它作为中央文化、国家文化、统治文化,形成辐射万方的文化圈,这个辐射圈涵盖了中原全部。黄河文化是以华胥文化、河图洛书、炎黄文化、夏商周文化为源头的。洛阳宜苏山为华胥之都,河图洛书产生在洛阳,洛阳是炎黄文化的滥觞地。因此,以洛阳为中心形成的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

河洛文化具有民族根。河洛文化是全球华人守望的精神家园。民族形成的根源性在于:一是人文始祖汇聚中原。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群体,在上古时期聚首中原,成大业于河南。二是中华姓氏根在中原。河南是中华姓氏的祖根之所在,古今有1500个姓氏起源于河南,300大姓中有171个姓氏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最新排名的100大姓中有78个起源于河南。三是大型族群的集散在中原。河南偃师为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固始为闽台姓氏的寻根地,开封为广东移民的寻根地等,华人祖根大部分在河南。

河洛文化具有文化魂。河洛文化是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精神的本质之一。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勃兴之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国家,设计了特有的制度,发明了相关的科技,把握了认识世界的规律。河洛地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家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家庭制度等,同时还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民为本的社会观,为政以德的法理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知变求新的发展观,崇义尚信的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尊老爱幼的道德观,等等。这些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至今仍然闪耀着原典的光辉。

河洛文化的嵩山、黄河、洛阳

河洛是一个地域范畴,指黄河与洛河汇流形成的夹角地区,中心点在洛阳地区。河洛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概念。河洛文化的产生同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产生一样有着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特征。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曾按地理特征把世界划分为高原草原文化区、平原河流文化区、沿海文化区,以此概括了这些文化区的人文特征。河洛文化为什么产生于河洛地区,因为她背靠嵩山、面朝黄河,孕育于洛阳,滋养于名山大河都城,具有鲜明的地理文化特征。

河洛文化仰仗嵩山而雄起。河洛文化背靠嵩山,嵩山在五岳中称中岳,较之其他名山地位非同一般。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地,最著名者如汉武帝、魏孝文帝,尤其是武则天对嵩山的封禅达到顶峰。嵩山以儒、释、道文化融合而著称。儒家,有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嵩阳书院,北宋时有官方背景,故其名望最高。佛教,有少林寺为禅宗祖庭,有嵩岳寺、永泰寺等,可以说名寺如云。道教,中岳庙属于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列,观星台为古代观测天象的重要场所。河洛文化,依嵩山而勃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河洛文化孕育于黄河而成长。黄河的代表性河段在河南、在洛阳,这里是河洛文化的理想诞生之地。首先,河洛地区的黄河地貌特征具有多样性。河洛地区的黄河有峡谷型河道、宽浅型河道、地上悬河、弯曲河道,荦荦大端,应有尽有。这一河段还有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桃花峪,有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黄河干流第一个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其次,河洛地区黄河段表现在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文化的集中地。如洛水与河洛文化,沁河与河内文化,济水与河济文化,淮水与黄淮文化,均在河洛地区,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再次,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主干区。鲧、禹治水这一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长期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其中,河南水患则占225年,在郑州、濮阳形成两个黄河泛滥重灾区,为其他省区少见。可以说,历史上治黄实践、治黄经验、治黄活动、治黄科技多与河南紧密相连。因此,河洛文化诞生于此,有着丰厚的文化滋养和优越的地理环境。

河洛文化兴盛在洛阳而发达。洛阳是中国传统神话的发源地之一,如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故事,相传都出于此地。从帝喾建都西亳到隋唐建国、后梁唐晋沿革,共计十三朝在此建都,洛阳因此也有“十三朝古都”之美称。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形成了道学,见证了会堂的兴盛,吸纳了佛学的经典,弘扬了理学的真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的产生都跟洛阳有关,洛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福地。汉魏以后,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及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洛阳是夏朝的政治中心,商朝以洛阳城为西亳城,建都于此。成王迁殷,遗民于洛阳,号之成周。周平王迁到洛邑,成东周。洛阳四千多年的建城史积累下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河洛文化兴盛在古都名城,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立足洛阳资源禀赋、突出洛阳比较优势,牢牢把握“源头责任、干流担当”的丰富内涵,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事业和产业相统筹,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实现新突破,做好河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加快构建河洛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一是推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河洛文化保护传承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打造沿黄河流域河洛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带。二是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建设领域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支撑体系,发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把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三是培养繁荣河洛文化的各类人才。加强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复合型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艺术、科研、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

深化河洛文化的研究阐释。一是做好河洛文化发展顶层设计。规划好河洛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广泛开展河洛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着重突出“母亲河、河洛魂”主题,认真编制河洛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等。二是打造河洛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河洛文化研究为重点,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河洛文化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规划一批重点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定期举办河洛文化等国内外讲座论坛,建设河洛文化博物馆,出版研究期刊、丛书,生产一批文创产品,全面推进河洛文化系统研究与发展。

加强河洛文化的宣传推介。一是深挖河洛文化创作素材。依托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等力量深入开展全省河洛文化调查研究,形成资源分布存续发展报告,为我省河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二是加强资源平台载体的整合。推动黄河文化与河洛文化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对蕴含其中的人物、典故、道德礼仪等元素进行深入发掘,以新的手法进行演绎表现,深度开发创作具有河南特色、民族内涵、时代风貌的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以新业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命。三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新手段,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及销售等环节当中,实现文创产业科技化,增强文创产品吸引力。

推进河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突出抓重点项目建设。将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市政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园林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整合串联沿线峡谷奇观、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址公园、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强运营管理上的融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打造一条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二是加大沿黄产业支持力度。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支持实施一批河洛文化项目;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河洛文化业态;以文化旅游为引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以河洛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延伸价值链,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旅游领域供给水平。三是推动河洛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我省河洛文化资源深厚的独特优势,高效整合挖掘省内地方特色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凝练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省“一带一核三山五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融入中寻求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讲好河洛故事,弘扬河洛文化,真正让河洛文化“融”起来。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0年09月24日 18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