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1-03-14   来源:《党的生活》2021年2月上   作者:李立新   点击量:12751
【字体: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40余年来,人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质的跨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他用“四个重要”作了精辟概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且将文化强国排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之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动摇,才能确保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无偏差,才能确保文化建设的目的不背离,才能确保国家文化不变色。

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目的不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着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使人民综合素质达到新高度。要让人民充分享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以革命文化激励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召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 “五个文明”之一,也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目的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了今后五年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第一个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加强社会秩序、公共道德、乡风文明构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倡导并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应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在硬件上,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提升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基础性文化工程建设,为公众的文化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在软件上,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产品供给上,不断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题材,创作更多时代文艺佳作;以新媒体、全媒体为平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

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调动更多生产要素在文化领域聚集,推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中。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加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培育新的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新的文化企业、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文旅品牌健康快速发展。要推动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区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建设区域文化产业带。

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要构建国际话语体系,通过蕴含中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交流平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塑造我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要叫响时代文化声音,让世界感知中国的发展活力,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大力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念,更加准确地阐释中国实践,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命运,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要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构筑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强化民族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利益认同和命运认同,强化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国家认同,传承“家国同构”的传统理念,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当今世界局势决定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文化体制机制羁绊,突出文化高质量发展在各个领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支点作用。要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催生新兴文化业态。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彰显时代价值。

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主体地位,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尊重历史、敬畏传统,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形式、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讲好中国治理的多元现实,讲好中国特色的理论自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增强国际传播力。

(作者系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党的生活》2021年2月上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