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

2021-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09月02日 第A12版​)   作者:李龙   点击量:3891
【字体: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中原文化作为黄河文化重要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理应讲好“新时代河南地区的黄河故事”,深刻理解、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从国家高度、全局视野深度审视黄河文化,深入研究黄河视域下的中原文化,挖掘黄河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立足河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突出中原文化比较优势,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老家河南”的丰富内涵,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事业和产业相统筹,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以中原文化的繁荣创新推动黄河文化在河南不断发扬光大,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以中原文化研究为龙头

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利用

一是打造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中原文化研究为重点,整合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及其他省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规划一批重点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定期举办中原文化论坛,打造高端文化智库,加快建设中原考古博物院,出版研究期刊丛书,生产一批文创产品,全面推进中原文化系统研究与发展。

二是建立中原文化研究推进机制。对裴李岗、仰韶村、庙底沟、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遗址制定更为科学、长远的研究和发掘规划,并把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适时构建中原学、黄河学学术体系。围绕河南省内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健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保护利用目录,建立最全面、最权威的中原文化资源谱系,编纂中原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

三是推动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规划好中原文化利用的空间布局,广泛开展中原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着重突出“中华魂、民族根”主题。认真推进实施《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做好后续保护建设工作。

四是促进中原文化创新性发展。发掘沿黄历史文化资源,鼓励省内的河南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将扁平化的文物展览、展示,向立体化、多维度以及产业化方向转变,发挥文物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中原文化“活”起来。

以中原文化品牌为载体

讲好“黄河故事”

一是深挖中原文化创作素材。依托河南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等力量深入开展全省黄河文化调查研究,形成资源分布存续发展报告,为全省黄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

二是加强资源平台载体的整合。推动黄河文化与中原始祖文化、根亲文化、都城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对蕴含其中的人物、典故、道德礼仪等元素进行深入发掘,以新的手法进行演绎表现,深度开发创作具有中原特色、民族内涵、时代风貌的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以新业态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塑造中原文化创新性品牌。

三是传承丰富的中原地区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黄河号子、黄河澄泥砚、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军人物培养,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组织专家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进校园,积极参加国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四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新手段,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及销售等环节当中,实现文创产业科技化,增强中原文化文创产品吸引力。

五是促进中原文化艺术创作交流。组建黄河九省(区)文化艺术创作联盟,形成全国黄河文化创作核心力量,通过创作联盟,交流艺术创作经验,促进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融合创新,展示优秀创作作品,提升整体创作水平,真正让黄河文化“联”起来。

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

推进文旅融合

一是突出抓重点项目建设。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河南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使生态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将黄河文化与丝绸之路文化带、大运河国家公园、长城国家公园、长征国家公园建设相结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景观,培育黄河文化产学研精品线路。

二是突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引领作用。以郑州大遗址生态绿化保护为标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整合沿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形成沿黄绿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廊,突出地标文化元素,培育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带。

三是加大沿黄产业支持力度。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支持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黄旅游观光带、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文明国际论坛等一批黄河文化项目。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黄河文化业态。以文化旅游为引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延伸价值链,提高文旅产品附加值,提升文旅领域供给水平。

四是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原文化资源深厚的独特优势,高效整合挖掘省内地方特色优势文旅资源,凝练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在融入中寻求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五是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按照河南省“一廊一核五区”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准确把握好文旅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培育更多文旅品牌和文旅节庆活动,打造中原文旅品牌精品,推动中原地区生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黄河文化“融”起来。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

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制度体系

一是推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成立九省(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战略联盟,确保全国、全流域“一盘棋”,加强对黄河全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避免同质化建设与竞争,以推动黄河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为统领,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长廊。

二是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建设领域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支撑体系。成立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基金,发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把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注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的空间统筹,注重城乡文化事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均衡,注重跨产业、跨区域文化协同和重大政策、重要服务平台的一体化与协同化,统筹推进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区域文化与本地区三产融合。

三是培养繁荣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各类人才。加强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复合型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艺术、科研、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

四是建设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老家河南”品牌影响力,促进黄河文化与河洛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共生共赢,使黄河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真正让黄河文化“立”起来。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1年度创新工程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河南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1A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09月02日 第A12版)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