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多方联动龙头带动 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笔者认为,为使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开好局、起好步,需要集思广益、统筹协调,通过创新驱动、多方联动和龙头带动,不断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内生力、区域集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首先,以创新驱动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内生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省部合作、区域协同和精准对接,不断激发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成立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专门综合协调机构,编制和实施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研究和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政策落地、项目安排和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协调和化解相关区域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二是创新区域市场监管制度机制。加强黄河文化旅游智慧平台建设和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监督水平。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及其相关责任追究制度。跟踪和监督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推进情况,并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是创新长效建设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真正实现区域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市场化运营手段激活国有景区发展潜能。坚持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导,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要优化黄河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实现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其次,以多方联动增强黄河文化旅游带区域集聚力。为实现黄河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理顺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强大凝聚力和集聚效应。
一是坚持黄河文化和旅游区域联动。在总结黄河文化和旅游区域联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协调推进黄河流域相关市县之间在黄河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产业开发、人才培养、营销推广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联动。通过省内外相关市县之间发展规划和营销市场的统筹对接以及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品牌统一的产品体系,建设黄河文化和旅游共同体。
二是坚持黄河文化和旅游城乡联动。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人才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坚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扶持一批研学、康养、民俗等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建设一批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康养小镇和美丽乡村,推动黄河沿线城乡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
三是坚持黄河文化和旅游要素联动。要整合与黄河有关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并将其内涵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旅游要素之中。打造以黄河为主题的文明探源、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安澜文化、生态文化、石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以及非遗等旅游线路,实现黄河文化和旅游要素跨界联动。
再次,以龙头带动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带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重点城市、重大项目、重点景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沿黄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共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新名片。
一是发挥重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郑州的经济、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开封、新乡、焦作、三门峡、濮阳、济源等城市为主要支撑的中原黄河文化旅游城市群,逐步形成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群内群外双向互动良好局面。
二是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针对当前黄河文化和旅游市场化水平不高、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数量不多的现状,要充分发挥好文化和旅游产业和项目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综合带动力强等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育一批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黄河文化和旅游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重大或重点项目,催生一批新的文化和旅游业态和产品,构建“中华源·黄河魂”品牌体系。
三是发挥大型景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景区不仅是支撑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和窗口,而且是黄河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杆。要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富有黄河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在提升旅游服务品牌品质、打造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做表率。优化升级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景区与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联动发展。
近年来,河南郑州、洛阳、开封以及济源在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和区域合作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已经有一定基础和不同程度提升,河南与陕西、山西、山东等省在黄河文化和旅游合作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协同建立创新体制机制和合作交流平台,以创新驱动、多方联动、龙头带动提高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内生力、集聚力和影响力,努力开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新局面。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1年9月14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