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帝文化资源整合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2021-09-29   来源:《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第九期   作者:唐金培   点击量:8090
【字体:

开历史先河、创中华文化的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与价值相融合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和黄河文化旅游之魂。关于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活动地、建都地、归葬地等活动区域虽然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古代文献记载的具体地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本文在梳理黄河流域黄帝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黄河流域黄帝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就如何推进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黄河流域黄帝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

黄帝及其部族的统治区域和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流域。黄帝因战炎帝、擒蚩尤、结联盟、统一中原,被拥为天下共主,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华文化的符号。作为黄帝文化的滥觞地,黄河流域的黄帝传说与遗迹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影响深远。

(一)黄帝故里的几种说法及其主要特点

黄帝的出生地到底在哪里,史学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河南新郑说、甘肃清水说、山东曲阜说、陕西北部说等多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轩辕黄帝出生在今河南新郑。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制》:“郑州新郑县,本有熊之虚。”此外,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左传》,战国时期“好奇之士”《山海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宋代李眆(《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刘恕(《通鉴外纪》卷一)、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九)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四)等古代文献也都有类似的记载。钱穆据此认为:“古代黄帝部落之居地,应在今河南新郑,断无疑矣。”许顺湛进一步指出“轩辕丘应该当在有熊境内,其地望在新郑”。尹全海、张新斌等学者也认为,“轩辕之丘”就是今河南省新郑市、新密市、禹州市交界处的具茨山(今始祖山)。河南新郑作为黄帝出生地和建都地已基本成为学界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由于新密市和新郑市接壤,也有学者据河南新密市古城砦遗址考古发掘资料重新论证,认为“黄帝居轩辕之丘”在新密也是正确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黄帝出生地在甘肃清水。据西汉焦赣(焦延寿)《焦氏易林》(卷一:“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等文献记载,黄帝的出生地在与伏羲出的生地成纪相距只有几十里的清水县(古称上邽)。《清水县志》、范文澜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吴兴勇编著的《炎黄源流图说》一书,以及何光岳的论文《黄帝轩辕氏发祥地及其祭祀略论》等都赞同这一观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山东寿丘乃黄帝的诞生地。梁人刘昭《后汉书补注》有黄帝生于寿丘的记载,并认为“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唐人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制》等也持这种观点。宋代罗泌在《路史》卷一四《疏仡纪·黄帝》提到,黄帝“母吴枢曰符葆,秘电绕斗轩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于寿丘”,而“寿丘,在上邽。或云济南,《帝王世纪》又以为兖,俱非”。在这里,他对寿丘的具体位置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黄帝出生在陕西北部。《晋书》:“黄帝以姬水成。”《说文》:“黄帝居姬水,因水为姓。”姬水的具体地望虽然不可考,但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至于具体位置在陕西北部的子长县还是黄陵县,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关于黄帝故里的上述几种说法中,河南新郑说因早期文献记载比较多、相关遗址遗迹比较多、祭祀习俗由来已久、黄帝拜祖大典得到海内外广泛认同,而成为当前最为主流、最为权威的一种观点。

(二)黄帝归葬处的几种说法及其主要特点

黄帝去世后到底归葬何处,至今仍然是迷雾重重。《周易·系辞下》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之说。加上有黄帝骑龙升天的传说,以致后世对轩辕黄帝有没有真正的归葬处以及归葬处到底在哪里,都莫衷一是。从古代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来看,主要有陕西说、山西说,甘肃说、河南说、北京说、河北说等。

第一种观点认为黄帝葬在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至于桥山的确切位置在哪里,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在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原中部县)城北的桥山之巅有一座陵墓,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立的“桥山龙驭”碑等四五十通碑刻,陵墓附近保留有8万多棵千年古柏。这里的轩辕皇帝庙以及保存完好的碑刻和古柏树虽然都见证了古代人们对此黄帝陵的高度认可,但一般认为这里的黄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

第二种观点认为真正的黄帝陵不是在陕西而是在山西。钱穆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只是轩辕黄帝的衣冠冢,而山西襄陵县(今襄汾县襄陵镇)东南40里与曲沃县接壤的桥山“最有可能”是轩辕黄帝的“埋骨所在”。山西桥山和陕西桥山地缘相近,当年黄帝升天时的靴子既然能掉落在陕西桥山,掉落在山西桥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种观点认为黄帝葬在今甘肃正宁。南朝裴骃《<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和张守节《<史记·五帝本纪>正义》等都持这种观点。比如,唐代张守节所撰《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一些专家学者据此认为,今甘肃省正宁县(古为罗川县)东部的子午山(今子午岭)就是黄帝陵所在地的桥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修撰的《庆阳府志》和1925年编修的《正宁县志》也分别有“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之类的记载。这里作为黄帝的归葬地似乎有一定合理性,但到底是不是黄帝归葬地还有待深入研究。

第四种观点认为黄帝葬在今河南阌乡(今灵宝县)境内的荆山。《史记·封禅书》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的记载。此外,《汉书·郊祀志》《水经注》等也有轩辕黄帝在此铸鼎和升仙的相关记载。汉武帝刘彻还曾下旨在此修建鼎湖宫,专门用来祭祀黄帝。有专家学者认为河南灵宝县荆山的黄帝陵就是黄帝归葬之地,且有遗存的唐代《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碑刻相佐证。这里是黄帝铸鼎和升天的地方这一点学界几乎没有争议,至于是不是黄帝的归葬地学界尚有不同的看法。

第五种观点认为黄帝葬在北京平谷县(今北京市平谷区)。据明代李贤等人修编的《大明统一志》记载:“渔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为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清代孙承泽在《天府广记·陵园》中也提到:“北京东北平谷区境内渔子山有大冢,俗称‘轩辕台’,祖传为黄帝陵,旧有庙,今圮。黄帝都冀,故其陵在冀境内。旧云在桥山,又曰在宁州,非也。”这里的黄帝陵文献有记载不假,但这些文献的时间大多相对较晚。

第六种观点认为黄帝葬在河北逐鹿县。河北涿鹿县有黄帝陵。据文献记载,北魏时期、元代都曾有当朝君主到此祭祀黄帝的记录。对此,有学者认为,河北涿鹿桥山黄帝庙遗址是黄帝的真正归葬处,这不仅符合古代葬俗,而且合乎黄帝葬地距离生前居住和活动地不远的客观规律。逐鹿有黄帝泉、黄帝祠、黄帝城等遗址遗迹,作为黄帝建都之地,享有“天下第一帝都”之美誉,是不是黄帝第真正归葬处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上述黄帝陵中,陕西说因祭祀时间早且持续时间久远、祭祀规格相对比较高、遗存比较多且当代保护利用比较早等方面的原因,在国内外的名气最大,影响最广。

此外,浙江丽水的缙云虽然与黄帝地望及其仙逝有一定关系,但历史文献表明,这里既不是黄帝的出生地,也不是黄帝的归葬地,即便是黄帝在仙都鼎湖峰炼丹升天的传说也是后人的穿凿和附会。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黄帝势力向南方发展的重要一支,缙云仙都(神仙聚会的地方)无疑是黄帝文化在长江流域融汇传播的历史枢纽。

二、当前黄河流域黄帝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黄河流域与黄帝有关的历史传说、遗址遗迹分布比较广泛,特别是关于黄帝故里和黄帝归葬地的争论比较多,加上一些地方在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和开发建设黄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过程中各自为政,以致不同程度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一)黄帝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展示缺乏系统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新郑、陕西黄陵等地以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大型祭拜或祭祀活动等为抓手,在挖掘当地黄帝文化资源内涵、加强黄帝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提高黄帝文化资源的展示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有的地方在对黄帝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的过程中修建了一大批仿古建筑,有的甚至打着保护之名大拆大建,粗制滥造者有之,品位不高者有之。

仿古建筑和人造景观的泛滥,不仅会直接影响原有黄帝文化资源的生存状态,破坏原有景观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而且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黄帝文化的认知,不利于黄帝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此外,一些与黄帝有关的景区仍然以简单的人物和事件介绍,以及单调的说教为主,缺乏生动故事和场景再现,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二)黄帝祭祀活动档次和质量高低不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新郑的黄帝拜祖大典和陕西黄帝陵祭典的规格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不仅成为黄河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而且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节会品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地方在举行黄帝祭祀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站位太低、商业色彩太浓,祭祀活动的档次和质量都不敢恭维。

无论是黄帝故里、黄帝陵还是或与黄帝活动的相关场所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圣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有的地方忽视黄帝文化资源的文化传承功能和教育功能,往往热衷于对黄帝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将黄帝祭拜活动蒙上一层浓厚的商业化色彩。比如,有的地方在举行祭拜黄帝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香的大小和进香顺序进行明码标价,获取巨额利润。有的香客为了烧一柱“头香”不惜一掷千金。还有的将游客烧香和护身符等进行捆绑消费,使黄帝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遭到扭曲。有的地方在举行黄帝祭祀的过程中,因模式固化而缺乏新意,因程式简单而草草收场。

受场地限制,参加活动的人绝大多数是特邀代表,当地群众及游客只能远远地围观而不能参与其中。由于缺乏活动载体和体验项目,特邀代表往往在祭拜活动一结束就匆匆返程,在当地停留的时间非常有限。

(三)黄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相关省份在黄帝文化资源利用方面都进行了认真思考,付出了实际行动,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黄帝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然而,一些地方为了打黄帝文化牌,往往各找各的依据,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甚至抓住个别历史文献所提及的一些内容,在未经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就大兴土木。有的甚至根据当地方志的有关记载或神话传说,牵强附会地将黄帝活动地点强封于自己的地域,无中生有地伪造黄帝文化遗址遗迹。有的地方主要由民间组织自行开发建设,无论是从选址布局方面还是从建筑风格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和非合理性。还有的地方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就简单模仿或重复建设,加上疏于区域合作,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集体平庸。

(四)黄帝文化传承弘扬方面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黄帝文化资源在黄河流域分布广泛,加上历史文献对黄帝的诞生地、活动地和归葬地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为争抢黄帝文化资源或者标榜自己在黄帝文化资源和黄帝文化传承中的正宗地位,不惜诋毁别的地方的黄帝传说和相关遗址遗迹。比如,华仁葵、李立政、宋泽霞等人在《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中指责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黄帝坡是为了开发旅游,2003年堆筑的土丘”,当地一些与黄帝有关的地名和遗址“都是汉代后至近代附起之名,无历史文化价值”,而三爪金龙“只是现代人附想的一块似龙非龙的石头,不能作为黄帝故里的证据”。在他们看来,正宗的黄帝故里需要同时具备 “宓羲之宇”“龙”“熊”“轩辕台”“天鼋”“峤山”“姬水”“玉山”等8个方面的要件。经过一番考证后,他们认为:“黄帝出生于昆仑虚东南28千米的玉阳山东侧有熊氏族姬沟村落,今济源市思礼镇姬沟村。”“所谓有熊、姬水、轩辕、西太山等亦必位于昆仑虚以南不太远处,而不应在远离昆仑丘的新郑。”对黄帝文化资源的这种无序争抢,不仅导致各地在推进黄帝文化旅游发展中无法形成统一的品牌效应,而且在海内外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以黄帝文化资源整合促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黄帝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拥有黄帝文化资源的相关地方要搁置争议,在共同保护的前提下,整合黄帝故里、黄帝陵园、黄帝都城及其他相关资源,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国家公园和黄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并以此带动和促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及具有国际影响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步伐。

(一)加强黄帝文化区域合作,打造黄帝文化旅游核心圈

从黄帝文化资源的分布来看,黄河流域的黄帝文化资源从故里、都城、归葬地及其他遗址遗迹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针对当前黄河流域相关省区乃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市县之间在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自为政、鱼龙混杂的现实状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黄帝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黄河流域既有丰富的人文始祖方面的文化资源,也有不少古城古国等方面的遗址遗迹。要在对黄帝文化及其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系统梳理和科学认定的基础上建立黄帝文化资源数据库,并将黄帝文化资源纳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总体规划和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并使之与当地的龙文化、伏羲文化、女娲文化、炎帝文化、嫘祖文化、道教文化等其他相近的文化旅游资源一起进行科学规划,一起进行系统保护。

二是推进黄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黄河中下游区域统筹协调,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共同繁荣的原则,打造黄帝文化旅游等跨协作区。通过合理规划和跨区域联合,实现各省黄帝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及其各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黄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要深化部门融合,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文物、园林和宗教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的过程中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推进黄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建立黄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站在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高度,发起成立区域性的黄帝文化旅游产业协调机构。对不同层面的黄帝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统筹规划,实现黄帝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联动发展。黄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方面。不仅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山东等地要携手合作,而且黄河流域的相关地区要和长江流域及其他相关地区也要团结共进。只有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才能实现黄帝文化旅游的差异化发展。

(二)升级改造黄帝文化旅游项目,提升黄帝拜祖和祭典规格

黄河流域相关省区要牢牢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这一契机,以更高的起点和更高的层次,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增强黄帝文化旅游品牌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是规划建设一批黄帝文化旅游项目。结合黄帝在统一华夏、医药养生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在河南新郑、新密、灵宝,以及陕西黄陵、甘肃清水、山西襄汾、山东曲阜等地规划建设黄帝文化博物馆、黄帝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融合项目。通过模拟展现黄帝事迹及其生存环境,修建黄帝VR体验馆,让游客深切感知黄帝神话与文化精神的魅力。

二是规划建设黄帝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以轩辕庙、黄帝宫、南崖宫、黄帝避暑宫、黄帝御花园、大鸿屯兵处以及少典祠、黄帝自然山饮马泉、嫘祖庙、黄帝三女冢,及其黄帝陵、铸鼎原等为代表的黄帝文化遗址遗迹。在此基础上,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地联合建设国家黄帝文化公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资源,将黄帝文化凝聚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的精神内核。

三是打造一批黄帝文化研学基地。黄帝是医药和养生方面开拓者。《黄帝内经》不仅对药理有了初步的理论总结,而且其中不少内容真实反映了黄帝时期的医学成就。此外,黄帝对炎帝部族的医药养生之术也予以高度关注。自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不少文献中关于黄帝学习养生、医学的记载。如《庄子》记载,黄帝曾到峻恫山(今甘肃平凉)问“养民人”“官阴阳”之道。要依托《黄帝内经》等传世经典,打造一批黄帝文化研学基地。

四是进一步提升黄帝拜祖和祭典规格。河南新郑、陕西黄陵县等地要放眼世界,立足长远,从整体上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陵祭祀大典的规格和层次,进一步提升拜祖大典和祭祀大典的文化品位,共同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黄帝陵祭祀大典上升为国家祭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施方面都要跟国际接轨,在规划设计方面要做到高起点、高品位,景观打造方面要做到高质量、高水准,文化宣传和服务都要做到高档次、高品质,将以新郑黄帝故里和陕西黄帝陵为中心的黄帝文化核心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整合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

黄帝文化资源不可能孤立存在。在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的过程中,要和相关的文化资源进行同步规划,统筹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推进相关遗址遗产廊道建设。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间上与黄帝时代接近的大型文化遗址遗迹可谓星罗棋布。如河南郑州新郑境内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河南郑州惠济区境内发现的大河村考古遗址,河南郑州巩义市境内发现的双槐树遗址,河南登封境内的王城岗考古遗址,河南洛阳偃师市境内发现的二里头考古遗址,河南三门峡湖滨区发现的庙底沟遗址,河南三门峡渑池县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山东省济南章丘区境内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山东滕州境内发现的大汶口遗址,陕西榆林神木县境内的石峁考古遗址,甘肃天水秦安县境内发现的大地湾考古遗址,等等。要将黄帝文化资源以及其他人文始祖文化资源与上述大型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结合起来,打造黄河流域文明探源类文化遗产廊道。

二是打造黄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人文始祖文化资源方面,仅河南就有郑州新郑市的少典陵、轩辕阁、嫘祖庙、黄帝屯兵洞等,新密市的黄帝宫,登封市的启母阙、大禹故里故都;三门峡灵宝市的黄帝铸鼎原;济源市的辕黄帝设坛祭天的琼林台以及轩辕庙等;周口淮阳市的伏羲太昊陵;安阳内黄县的颛顼帝喾陵;商丘柘城县的炎帝朱襄氏陵;濮阳县的中华第一龙,新乡辉县市的共工故里;等等。要将河南、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地的黄帝文化资源与其他人文始祖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始祖文化资源网络,共同打造以黄帝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拜祖精品旅游线路。

三是不断推出黄帝文化旅游产品。依托当地黄帝文化资源,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一步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演艺精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尽可能避免黄帝文化场景的重复建设和简单雷同,因地制宜地开发节庆游、观光游、休闲游、研学游、民俗游、体验游等旅游产品。通过开发黄帝文化特色文化产品,彰显黄帝文化资源的区域优势。

(四)讲好黄帝故事,让黄帝文化资源活起来

深化黄帝文化研究是讲好黄帝故事的重要前提。黄帝时代因其时代久远,黄帝文化中难免会掺杂一些神话传说。为此,既要加强黄帝时代历史和黄帝文化的学术研究,分辨出哪些是神话,哪些是信史,并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使人们更多地了解黄帝和黄帝文化,更加自觉地弘扬黄帝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一要整合研究力量,加大阐释力度。为进一步整合国内黄帝文化研究方面的力量,要整合全国特别是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山东等省的专家学者,联合发起成立国家级黄帝文化研究会,策划一系列黄帝文化研究重大重点项目,轮流举办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出版黄帝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精品力作。通过加大黄帝文化的研究和阐释力度,为黄帝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二要创新演绎手段,开启神奇穿越之旅。“给我一天,还你千年”。《黄帝千古情》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从“龙的传人”到“老家河南”,为观众开启充满神奇的穿越之旅,也为如何讲好黄帝故事提供了一个样本。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挖掘整理与黄帝有关的传说故事和实物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研发更多独具特色的黄帝文化演艺作品。以黄帝传说为题材,装点黄帝、炎帝、蚩尤等人物形象,演绎历史故事,让游客与黄帝时期的人物进行互动和亲密接触。

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黄帝文化走向世界。与黄帝有关的历史和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征服力,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象征,而且是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灵魂所在和重要引爆点。为此,要在继续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陕西黄帝陵祭典的基础上,举办黄帝文化国际旅游节,形成统一的类似于“中华源·黄帝情·黄河魂”这样的具黄帝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黄帝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中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因为“黄帝族是一个大族团,即便族团的领袖也不是指一代,史书上说有十世,十世的领袖也允许出生在不同的地区”,所以黄帝有多个出生地和归葬地问题完全有可能是符合逻辑的历史真实。作为黄河文化的根脉所在和灵魂所系,黄帝文化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象征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要坚持以传承弘扬黄帝文化为目的,以“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以黄帝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为重点,以精品景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大黄帝文化研究力度和黄帝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进一步整合黄河流域的黄帝文化资源,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创新融资模式、增加资金投入,着力打造以黄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与黄帝文化有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黄帝文化品牌,使黄帝文化不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核心要素和突出亮点,而且成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内在动力。

(作者: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源刊于《黄河科技学院学报》第九期)










责任编辑:璇子